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五 )


“画如其人”的绘画本质观 。 董寿平重视画品与人品的关系 , 他认为: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思想等精神境界和深度 , 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 作为一个画家 , 应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精湛的技巧 , 才能创造出画品高尚的作品 。 画品要高 , 画家本身的品德也必须高尚 。 文如其人 , 画亦如其人 。
笔墨意境相生相辅的绘画哲学观 。 1986年5月 , 董寿平应邀参加“当代中国画研讨会” , 并作了《中国水墨画及其笔墨意境》的学术讲演 , 颇多独到论述:“笔的作用在于表达事物的形象 , 墨的作用在于显现笔所运行的痕迹 。 两者相互关联 , 相互依存 , 相互为用 。 ”“笔墨传导画家的感情、意向 。 笔墨之所到又展现出物体的气质、神态和韵致 。 笔墨既是表现客观事物的手段 , 又包含着画家的主观素养 。 ”由此可见 , 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画家的笔墨运用 。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 长青 1989 年 太原晋祠博物馆藏
画里面要有抑扬顿挫 , 用笔墨画出来 , 就讲究虚实、浓淡、疏密 。 为什么这幅画中间淡 , 就是为把中间这几株松树突出来 。 如果中间画得实了 , 即使画上许多松树 , 一棵也看不见 。 另一方面是不能雷同 。 画的山顶跟山的石子 , 皴法没有相同的 。 就形而言 , 皴法还要一 致 , 虽有粗细长短之分 , 但要用一个笔法 , 否则就不协调了 。 再看 , 虚的地方要引人入胜 。 叫你看见虚的地方后边还有东西 , 千百里就出去了 。 有些人老老实实就是画近景 , 一看就看透了 。 景越暗越淡 , 则越远越密 。 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构图 , 是咫尺可以见千里 。
艺术创作有“胸有成竹”之说 , 董寿平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 , 创作之始 , 目视一张白纸 , 胸中自有布局 , 这便是“胸有成竹” 。 但当第一笔落下 , 画家则应“胸无成竹” , 而后便因势利导 , 顺其自然 , 不被其成竹所束缚 , 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 , 一气呵成 。 所以 , 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
在看待氤氲时 , 董寿平说:“这后边不是白云么 , 前边松树一挡 , 不是到了后头了么?白云里头隐隐约约 , 叫你想像得到有很多东西 。 要有起伏 , 有高的有低的 , 有远的有近的 , 有深的有浅的 。 这就是氤氲之气 。 氤氲就是里头似云非云、似雾非雾 , 一种雾腾腾的气象;凝结到一块就是露了 , 但是它没凝结到一块 。 也可以说氧气加潮湿气 , 合到一块 , 就是要的这么一种氤氲之气 。 ”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 报春图 1987年
太原晋祠博物馆藏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论文|李娜
消息文|山西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武帅
原载于《文史月刊》2015.09.01
图|晋祠博物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