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试述梅尧臣的书学思想及其对书法的贡献( 三 )

果然公爱之 , 奇踪写名实 。
岂惟播今时 , 当亦传异日 。
嗟哉试笔诗 , 藏不容人乞 。
在这首诗中 , 梅尧臣首先称赞欧阳修在政治、文化上的才干 , 说他在行事用心上与用笔一样:“端劲随立行 , 曾无一画失 。 ”大小疏密都很恰当 。 当然 , 这其中可能有对朋友的赞誉之美 。 但是欧阳修在书法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 , 苏轼曾评价他的书法:清眸丰颊 , 极具神采 , 笔触圆润 。 从传世的欧阳修作品看 , 也是如此 , 字迹隽秀 , 一丝不苟 , 颇有鲁公风韵 。 当然欧阳修更大的贡献是在书法理论上 。 他提出的“学书为乐”“学书消日” , 学书要“不害性情”等观点对有宋一朝“尚意”书风的掀起是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的 。 由此也将书法由实用、载道向抒情达意的艺术境界更推进了一步 。
诗中还说:“笔工诸葛高 , 海内称第一” 。
梅尧臣|试述梅尧臣的书学思想及其对书法的贡献
文章图片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注曰:“诸葛高 , 宋宣城人世工制笔、至高尤有名 , 为鸡毛、鼠须、老兔、散卓诸种 , 书久而毫仍健” 。 有人研究认为是诸葛高创制了散卓笔 。 如果是这样 , 那么诸葛高应当是对书法有大贡献的人 。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 , 书法姿势的变化与书法工具变化(由柱心笔到散卓笔) , 对书法的构成风格变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并起着内在动力作用 。 这如同我们今天讲的“科技改变生活” ,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也可以讲 , 正是散卓笔的使用助推了宋人尚意书风的盛兴 。
特别是 , 由于有梅尧臣的推荐 , 诸葛高的笔才在北宋上层官员、文人之间广泛使用 , 并得到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这样一些大文豪兼书法家的称赞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 梅尧臣是对散卓笔这一书法工具的推广使用有重大贡献的人 。
三、予传澄心古纸样 , 君使制之精意余
澄心堂纸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朝庭特制用纸 。 宋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 , 李(后)主澄心堂为第一 , 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 , 是南唐时“百金不售一枚”的名纸 。 有人考证 , 南唐“澄心堂纸”主要产于宣州 , 徽州一带(当时尚无池州建置) , 就是唐代前中期的宣纸 。 但经过战乱、南唐灭亡后 , 其纸虽存 , 但已无人生产 。 北宋时经仿制 , 终于将这一国宝(宣纸)复兴 。 至今已越千年仍然绽放着灿烂光辉 。 李晖先生(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在《论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绵绵情结》⑥中考证 , 正是梅尧臣策划并提供样纸 , 由歙州刺史潘夙组织纸匠队伍经精心研究 , 艰辛制作 , 才使澄心堂纸得以仿制成功 。
李晖先生在文章中介绍了欧阳修于宋康定元年(1040)获朋友(刘尚文 , 字原父)赠送的南唐后主宫中遗留的澄心堂纸十枚(张) , 欧阳修十分珍惜 , 并制作《和刘原父澄心纸》诗 , 以示感谢 。 他同时想到了挚友梅尧臣 , 于是从中抽出二枚(张)用精织的丝绒品裹好 , 着人送给时在襄城县令任上的梅尧臣 。 梅尧臣得纸后十分喜爱 , 满怀激情写下了《永叔澄心堂纸二幅》的长诗:
昨朝人自东郡来 , 古纸两轴缄滕开 。
滑如春冰密如玺 , 把玩惊喜心徘徊 。
蜀牋蠹脆不禁久 , 剡楮薄慢还可咍 。
书言寄去当宝惜 , 慎勿乱与人剪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