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及展望( 二 )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其他文化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文物藏品为社会提供服务 , 而藏品资源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多为隐性的 , 且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 需要通过各种专业方式将其解读并展示出来 , 因此 , 需要一批具有文物保管、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征集保护等专业技能的人才 。 目前三地不少中小博物馆专业人才欠缺 , 队伍建设明显不足 , 个别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 新形势下 , 为了做好顶层设计 , 加强谋篇布局 , 深化在科学管理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互学互鉴 , 对更懂业务、精专业、会管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则更加迫切 。
二、京津冀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
【|文章选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及展望】目前 , 京津冀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呈现多馆交叉、多元互补的趋势 , 要探索未来的合作模式 , 着力点与创新点应仍然集中于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科研共享等方面 。
1.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 推进陈展项目合作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职能 , 进行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和手段 。 近年来 , 三地博物馆不断合作办展 , 积累了丰富经验 , 接下来 , 应继续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 加强陈列展览合作 , 做出更具影响、更有深度的项目 。
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 , 其中长城横燕山 , 跨太行 , 连接京津冀三地 , 京杭大运河串联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沧州与衡水等地 , 是合作办展的重要切入点 。 以紫禁城为代表的明清宫廷建筑遗存 ,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等为代表的皇家园林 , 以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等均以北京为中心 , 辐射河北、天津 , 是三地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 以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 , 可组织多角度的陈展项目 。
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资源众多 , 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 , 如以京剧、评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 , 以北京景泰蓝制作工艺、天津泥人张、衡水内画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 , 都是加强展览合作的文化纽带 。 京津冀区域还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 , 是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 , 有着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 , 为三地博物馆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
“十四五”时期 , 博物馆事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 , 三地博物馆应以陈列展览这一核心文化产品为着眼点 , 推出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当代中国发展气质和区域文化形象的原创展览 , 展现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气质 , 形成三地展览的高效交流互动 。
2. 积极策划社教活动 , 共享公共教育资源
针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 三地博物馆均举办了文化课堂 , 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公益文化活动 。 河北博物院的河博学堂、河博剧场、河博工坊、河博研学等多项社会教育项目已形成品牌 , “文博讲坛”在7年间举办300余期 , 逐渐形成“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文物鉴赏”等系列 。 与此相类的教育项目还有国家博物馆的“国博讲堂” , 首都博物馆的“首博讲座” , 天津博物馆的“天博讲堂”等 。 三地博物馆可以建立共享专家库 , 按学科、专长合理分类 , 形成专业覆盖面更广、容量更大的专家资源库 , 为三地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 。
“河博之旅”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博物院为公众搭建的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 , 亲身探索文物世界的平台 , 这种寓学于游的方式是陈列展览的延伸 , 吸引了北京、天津乃至全国各地的爱好者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下 , 应进一步结合当地历史文化 , 将研学范围扩大至“一小时交通圈”“半天交通圈”内的京津地区 , 还可以采用“云参与”的新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 共享三地公共文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