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亮|今日批评家|?李凤亮:?学理·才情·问题意识( 二 )


但我分明又看到另一种正在生长的危险:一种不讲学理的骂式批评 , 金刚怒目 , 正义凛然 , 却少了些许“同情的理解” 。 我更愿意赞同那种“严肃的善意” , 就事论事 , 也知人论世 , 不怒挥棍棒 , 不拳脚相加 , 不专找名家大腕开涮挣点击率 , 有理说理 , 无理认错 。 具有此种才情与个性的人 , 吾愿引为知音 。
或许有人说:研究 , 以学理胜;批评 , 以才情长 。 其实 , 学理与才情 , 并非楚河汉界;就像研究与批评 , 何尝泾渭分明?维系其间的 , 似乎只有一条 , 就是“问题意识” 。 我亲耳听到过的最好的解释 , 就是刘禾那句话:什么是理论?就是问题意识 。
问题其实无处不在 , 需要的是发现问题的眼睛 , 敢于言说的勇气 。 我们的教育不告诉孩子发现问题、怀疑权威 , 老问问题的学生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 前不久收到旅居澳州的批评家黄惟群先生一封电邮 , 里面直指中国文学界的积弊与时弊、问题与隐忧 。 我给他的回复是:看了您的这篇评论 , 真得说 , 很过瘾 , 很开窍 。 国内有过一些说真话的人 , 但至多说到半截就止 , 或者说了自己也不做 , 不像您这样 , 把话说透 , 直抵人心深处 。 多少年没见过您这样说话的了 , 很好 。 我也正应《南方文坛》之约写些“我的批评观”之类的话 , 老实说 , 看了您的文字 , 我很受启发 , 却也更难下笔了 。
确实很难 。 我很奇怪 , 为何换了环境 , 就能讲出真话;为何尊为大师 , 才可以直陈一切?我曾在纽约夏志清先生寓所跟他作了一次访谈 , 现场一些话大胆得吓人 , 夏先生校阅时删掉了一些 , 也留下了一些 , 后来要发在《花城》上 , 我取了他的一句话做标题——“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看法” 。 想想刚去世的吴冠中对中国艺术界的那几条批评意见 , 搞批评的我们真的感到汗颜 。
拉拉杂杂写下这些 , 不知是否对题 。 忽然想起来 , 学理也好 , 才情也罢 , 或者问题意识 , 其实最关乎的 , 就是文学和人生的——常识 。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
批评家印象记
凤凰亮翅
谢宏
我自写诗转入小说创作 , 每每一部小说收笔 , 苦思冥想 , 也难想个好题目 , 这次倒好 , 信手写上 , 就觉得很棒 , 颇有诗情画意的意味 。 我虽久不写诗了 , 但诗意长留心间 , 偶遇某事某人触发 , 还会泪流满脸 。 这说明自己何其感性 , 观事察人 , 大致也是如此的 。
说来也奇怪 , 我写李凤亮 , 起题目就想到他的名字 。 其实 , 现在谈论他 , 还真有点像谈论凤凰展翅的过程 。 我的记忆力本来是奇好的 , 历历在目的往事不少 , 可要说起如何认识凤亮来 , 却也是模糊的 , 带点诗意的 。
2000年的某个夜晚 , 有诗歌朗诵会在暨南大学举办 。 恰好我在广州 , 就去了 。 现场灯光迷离 , 人头涌动 。 每遇这样的场面 , 我都一片茫然失措 。 幸好有巴桥介绍 , 认识了坐旁边的凤亮 。 他算是主人 , 热情有加 , 给我名片 , 说希望看看我的作品 。 我收了名片 , 还当是客气话 , 没在意 。
其间 , 凤亮话不多 , 偶尔插一句 , 让拘谨的心稍安毋躁 。 现在想起来 , 蛮有意味的 。 一夜下来 , 我没记住一首诗歌或一个诗人 , 只当是个缅怀年少轻狂的盛宴 。 在一个与诗歌有关的场合 , 我只记得了一个人 , 这个人与诗人有关 , 与诗歌有关 。
大概是因为在南方 , 我印象中 , 他似乎永远都是清澈的模样 , 瘦高 , 眼镜男 , 衣着大多休闲 。 或衬衫 , 或T恤 。 干净简洁、青春、干练 。 当然 , 有时也西装笔挺 。 两种形象都是我喜欢的 。 人说 , 看男人 , 就看小处 , 衣领、领带、手表、皮带、鞋子 。 我也这样看的 。 人说女人的好 , 都说天生丽质 。 而说到男人 , 我就看气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