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曾经风靡一时的搪瓷,怎么突然不见了?( 三 )


但好景不长 , 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国统区的物价飙升和外汇管制政策 , 使得上海搪瓷产业再次衰落 。 到1948年 , 上海有20多家厂 , 60多座窑 。
四、设计对搪瓷产业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 搪瓷制作也一样 。 当我们熟练掌握搪瓷生产技术后 , 各厂生产搪瓷的质量已经没有太大差别 , 提高搪瓷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取决于工艺美术的设计水平 。
生产搪瓷制品首先要对器型进行设计 , 包括高矮胖瘦、曲直方圆 。 大部分搪瓷制品都是在原有传统用品形状的基础上稍加改进 , 以更好适应人们的使用需要 。
比如传统的编制食盒 , 主要起到一个筐的作用 , 需要把碗和盘子放入其中 。 而搪瓷食盒 , 由于铁片的焊接和造型优势 , 可以做成严丝合缝的一体化设计 , 使碗盘和食盒有机结合 , 既美观又实用 , 整个体积大大缩小 , 就好比现在的大保温饭盒 。
搪瓷食篮
唐搪制品虽有一百多种 , 但不论是车牌门牌、锅碗盘盆 , 还是灯罩浴缸等 , 总体上看大多属于实用器具 , 因此造型是比较固定的 , 可以随意变化的则是搪瓷制品的美术设计 。
民国初年 , 我国兴办了一些设计院校和职业学校 , 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 不仅开设珐琅科 , 而且学校还拥有两座烧制搪瓷的窑 。
院校毕业生到工厂后 , 还要经过师傅的具体指导 , 然后从喷绘辅图开始 , 逐渐成熟后才能喷绘主图 , 逐渐地成为老师傅、带徒弟 。
最初的搪瓷画需要专门的设计 , 因为在搪瓷上作画受到诸多限制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我们熟练地掌握了传统书画与现代工艺的结合点 , 可以轻松地把历代艺术大师的书画通过搪瓷呈现出来 , 很多书画大师的署名作品通过搪瓷器具得以传播 , 屡屡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获奖 。
清末民初画家高晓山的侍女画搪瓷盆
工厂美工师不会因为画家作品的复刻而失业 , 一方面是因为把画家作品画到搪瓷上往往需要改进 , 另一方面是搪瓷厂需要不断推出新品以实现更新换代 。
美工师的工作往往比较随意 , 不用坐班 , 但需要定期交作品 , 各部门集体讨论后才能选定设计图案 。 如果一位美工师的作品长期不能入选 , 那么他就会失业 。
普通搪瓷画主要以几何图形、文字、动物、植物、人物为主 , 表现吉祥美好的寓意 。 一般家用搪瓷中 , 盆和盘有较大的平整空间 , 更利于艺术创作 , 往往有美女、夫妻、母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 , 也有的搪瓷制品绘有世界奇观、神话故事 , 还有的绘有爱国诗词和宣传图案 。
搪瓷制品在民国时期属于高级用品 , 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能买到四五件做工精美的搪瓷盘 。 因此 , 搪瓷用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 , 日常还具有展示作用 , 相当于我们现在酒柜里的陈列品 。
有的富裕家庭为了追求搪瓷制品的独一无二性会选择定制 , 定制品的构图既可以是买家提供、也可以是卖家按要求创作 , 总体上看更注重色彩、明暗、构图、寓意 , 以彰显优雅的情趣 。
搪瓷展
新中国成立后 , 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 , 搪瓷制品的生产理念是“家家有、人人用” , 也就是说不图漂亮、要看好用 。
因此 , 搪瓷制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 不论是慰问前线战士 , 还是运动会上激励选手 , 都喜欢选皮实耐用、美观大方的搪瓷制品 , 以至于很多家庭的搪瓷制品上都印有一个“奖”字 。
作为奖品的搪瓷缸
虽然搪瓷制品不易坏 , 但日常使用难免磕磕碰碰、伤痕累累 , 影响美观 。 进入90年代后 , 我国制作工艺大幅发展 , 各种材质都可以制作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