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 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 , 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 , 咸言意气高 。
黄尘足今古 , 白骨乱蓬蒿 。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
本文图片

塞下曲 , 相对于塞上曲而言 , 主要讲在边塞长城之下的对战争的反思 。
一幅作品里 , 写一张又写一张 , 是自我调整的过程 。 当我们把节奏感找到之后 , 锋更好地挺起来 , 腕也好转动起来 。 第二次书写稍微好一些 , 但是呢张力没拉开 。 还是没有进入内容的思想感情 。 一首诗要反复吟咏之后 , 才会体会它的思想感情 , 才能把这首诗本身蕴含的张力展开 。 第三遍 , 整体的贯气性比较好 。 在快的当中 , 越能慢 , 这样会有更好的字内空间 。 第四遍写的过程中 , 还是觉得节奏有点问题 。
*老师写的过程中 , 是背下来的诗歌 , 无意中少了两句(平沙日未没 , 黯黯见临洮) , 也没有注意这一点 , 写的过程中 , 一直不满意 。 到第五遍书写时 , 老师觉得可能是这段时间写茅龙笔写出感觉了 , 写出习气了 , 就再用茅龙笔写 。 从这一次次的调整中 , 反而觉得柯老师那种直觉 , 感觉是很敏锐的 , 总觉得哪里不对 , 无意中的疏漏 , 反而可以看出书法水平的精妙 。 诗意和书写息息相关 , 从这次的书写能够见到 。
第五遍写后 , 通过字体的变化 , 大小的变化 , 写完后这次感觉好多了 , 好像好是不够尽兴 , 总有些未完成的东西 。 于是又写了第六遍 。 写完后 , 还是不尽兴 。 找出一把扇子 , 用隶意、章草的笔意来写一写 。 最后一遍 , 终于写得尽兴 。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看直播的时候 , 手头上也没有拿书 , 没有留意到老师写少了一句 , 当时是被老师精益求精 , 或者那种探索的精神打动 , 写完后看到群里的讨论是少了两句 , 再回过来看老师的一次次调整 , 不仅仅是调节书写 , 更是调节诗意与书写的契合 , 诗中无意中少的两句 , 在一次次的调整中 , 无形中补足了诗意缺失的部分 , 特别是最后一遍以茅龙笔书写的 , 带有隶意和章草笔意的高古与苍老的书写 , 补足这句“平沙日未没 , 黯黯见临洮”的诗意 。 而老师虽然补足了 , 自己却不自知 , 老师能够觉知的是书写的整体感觉 , 总觉得不对 , 一遍遍地调整 , 一直调整到感觉对了为止 。 事后观之 , 这不正是诚明的工夫吗?这是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感觉 , 这便是日常的书写 , 生命的书写 , 修身的工夫 , 从这一次意外的疏漏中反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 无意之中有真意 。
真正志于道的人 , 不怕走歧途 。 走那么一段迂回 , 弯路 , 在这个过程中更能明见本心 。 孟子讲不动心 , 是从志于道这个层面讲 。 人之行道 , 并非时时在中道 , 而是趋于中道 , 在过与不及中时时去调整 。 在调整中 , 人的觉知与诚意是我们得以依仗的 , 这便是“依于仁” , 从这次日课里 , 对于“志于道 , 居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体会更深了 。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
本文图片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
本文图片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
本文图片

柯小刚|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王昌龄《塞上曲》:疏漏中映现出的诚明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