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柳和城评《中国出版家·夏瑞芳》|被暗杀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三 )


黄著对商务1903年至1909年董事会组成列有一表(93页) , 但没注明来源 , 实际上是以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一书中开列的名单(26页)为主要依据整理而成 。 这样重要的材料 , 汪书却不标出处 , 令人生疑 。 股份制企业组成董事会一般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 早期商务印书馆股东会记录不像后来那样规范 , 也没在报纸上发新闻 , 造成某些年份的空白 。 现存商务股东会最早记录 , 始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廿六日(1905年3月31日) , 出席董事兼经理夏瑞芳 , 董事原亮三郎、加藤驹二、印有模 , 共四人 。 显然这是上一年(1904年)推举的董事 , 汪书开列的1903年董事名单与1904年同 , 又称推举时间“不详” , 极大可能是由1904年名单“推导”出来的 。 商务与金港堂合资始于1903年接近年末的11月 , 那一年是否有股东会都是问题 , 没有根据的推演不足为训 。
遗憾的是 , 商务印书馆股东会记录尚未整理发表 , 给研究者带来不便 。 据笔者所知 , 商务馆史室还藏有一册老商务《编译所会议记事册》(第一号) 。 记录的正是与金港堂合资初期(1903年12月至1904年)编译所的工作 , 可以补充许多商务早期出版活动第一手资料 。 中方参加者除张元济外 , 夏瑞芳、鲍咸昌几乎每次都到 , 日方小谷重、原亮三郎、加藤驹二、山本条太郎 , 也是必到的人员 , 后来又增加高梦旦、长尾槙太郎等 。 夏瑞芳不是旁听者 , 而经常参与热烈讨论 , 积极提建议 , 十分活跃 。 如蒙学课本要不要用方言 , 他的观点与张元济一致 , 认为不用方言为好 。 他还提出 , 拟印各种地图 , 印袖珍日记 , 拟办杂志 , 都是马上实现的提议 。 可惜黄嗣先生未能看到和利用这本记事册 。
商务印书馆|柳和城评《中国出版家·夏瑞芳》|被暗杀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本文图片

商务印书馆印刷所照相部
商务印书馆多次遭难 , 原始档案本来已经很少 , 有部分还落入私人手中 , 研究者看不到原始史料 。 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记录已有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陆续整理 , 刊登于《上海学》丛刊 , 上述股东会记录与编译所记事册 , 希望收藏者能早点组织力量整理并发表 , 供研究者使用 。 只有真实的史料得以传播 , 才能避免错误信息以讹传讹 , 贻误后人 。

黄著第四章“鸿业远图”对传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贡献 , 作了全面的论述 , 肯定商务董事会、经理层和监察人三权制衡的治理模式 , 同时指出其不足 , 认为“在后来的‘橡皮股票’风潮中 , 商务的监察人看起来是缺位的 , 没能有效履职以降低企业损失”(120页) 。 这样的分析给人以启发 。
说起“橡皮股票”风潮 , 反映在夏瑞芳身上时间很短 , 仅一年左右 , 却是商务印书馆第一次面临的重大挑战 。 无论商务馆史 , 还是危机处理掌舵人张元济的传记 , 都无法回避 , 夏传更是必须面对的话题 。 过去受“为尊者讳”影响 , 加上史料不足 , 商务研究很少有人提及此事 。 关键证据是当时在欧洲考察的张元济给郑孝胥、印有模与高凤池等人的数封通信 。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元济研究刚兴起 , 这批信件尚未公布 , 因此 , 最早的两部张元济传记——《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王绍曾著 , 1984年)与《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汪家熔著 , 1985年) , 都没有涉及“橡皮股票”事件 。 张树年先生主编的《张元济年谱》(1991年)第一次披露了张元济的这些信件 , 明确指出“夏瑞芳卷入橡皮股票风潮而亏欠事” 。 但却遭到汪家熔的无端责难 , 点名批评《张元济年谱》 , “说夏瑞芳在1910年动用公司公款去炒股票 , 亏蚀巨款导致变卖公司资产 , 又使流动资金短缺 , 云云” , “本是无聊文人‘报屁股’文字” , 轻描淡写地说:“其实 , 所谓1910年‘股票’事 , 是‘陈逸卿事件’导致的上海金融危机 , 夏瑞芳当时的股票买卖不仅没有亏蚀 , 而且赚了相当大一笔:40多万元 。 ”令人惊骇的是 , 这些歪曲《张元济年谱》原意、淡化橡皮股票风潮危害的话 , 被堂而皇之地写进《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 。 汪先生在“正史”中不承认夏瑞芳曾卷入风潮 , 却另在杂志上大谈“橡皮股票风波中的夏瑞芳” , 披露他持有的“独家”材料 。 笔者作为《张元济年谱》编著者之一 , 当时曾撰文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