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柳培琪书法作品集》序二:建安风骨之零翁

书法|《柳培琪书法作品集》序二:建安风骨之零翁
本文图片

【书法|《柳培琪书法作品集》序二:建安风骨之零翁】柳培琪 , 六旬后号零翁 , 是我生活中重要益友 。 我们结识已有二十七年 。 他从事书法艺术、书法教育 , 我专业古旧书版本 。 虽然同在碑帖拓片鉴定上常探讨 , 但彼此术业各有专攻 。
事实上我们交流最多的是国学 。 培琪早年从上海古籍出版前辈叶笑雪先生习旧学、诗词 。 叶老是位中西贯通饱学之士 , 对文学、哲学、佛学均具独到见解 , 并参与《大百科全书——先秦文学》主校工作 。 培琪在叶老处不仅获得启蒙和熏陶 , 学养及认知大有长进 , 而且还打下扎实基础 。 之后 , 培琪又拜识了苏渊雷前辈 , 常聆听其教诲 , 颇得其气 。 年轻时之国学底气 , 让培琪学习书法似如虎添翼 , 瞬间进入像古人一般之境地 , 在上私塾读书的同时 , 学习写字 。 众所周知 , 古代书家 , 首先应是个文人 。
书法|《柳培琪书法作品集》序二:建安风骨之零翁
本文图片

我清晰记得 , 自己与培琪首先探究的是《易经》 , 然后为《尚书》 。 我虽虚长培琪九岁 , 家父指导我国学的年龄亦自然早于培琪 。 反观当年三十多岁的他 , 许多见识已远超过我 。 事实上 , 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先秦文学 , 唐宋散文及唐诗宋词 。 尤其是 , 唐诗宋词 。 每首诗词的意境 , 均为作者之心声坦露 , 若用书法形式以表达 , 则须书者自己对该诗词之理解 。 万万不可一边翻看唐诗宋词选本 , 一边照葫芦画瓢 , 毫无生气在宣纸上书写 。 上乘之书家书写诗词 , 应是再创作 。
培琪之书法理念已铭刻于骨子里 。 因此 , 他在书法教学中亦将此理念传授给学生 。 他认为 , 书法是华夏传统文化之一部分 , 学习书法艺术不能只谈技巧 。 简言之 , 培琪在给学生分解点画布局的同时 , 亦独具匠心润物细无声地表述儒释道思想 。 他告诫学生 , 每个汉字均具固有信息内涵 , 是有灵魂的 。 之所以可以成为书法艺术 , 究其根本 , 是因古往今来之大家作品 , 均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 。
培琪曾择良日邀我参加过数次他那拜师收徒仪式 , 均参照古法 , 气场既严肃又活跃 , 有弟子行礼 , 有老师授笔及寄语 , 还有先入门之弟子作见证 , 虽然局外者仅我一人 , 实让在场者无不获益 。
书法|《柳培琪书法作品集》序二:建安风骨之零翁
本文图片

十年前我还应邀介入了一次培琪组织的耕砚山房年会 。 那是暑假去婺源感受龙尾山砚矿 , 和制砚工艺 。 那时 , 地方政府为保护砚矿 , 龙尾山已被禁采 , 砚雕师俞华元、汪义生亦是培琪之弟子 , 两位为我们一行人详介龙尾山砚矿之古往今来 , 继而 , 又领大家移步山脚下几乎干涸芙蓉溪 , 从被挖拾翻动了无数遍之石堆中引导学员们寻找零星小块歙砚石 , 并一一点评学员们手上拿着石块之优劣 , 运气好的 , 还可捡到优质石块 。 接着 , 我们还参观了俞华元、汪义生作坊 , 目睹技师从选材 , 设计刻石 , 巧避瑕疵 , 打磨雕琢 , 这制砚全过程 。 亦见识了培琪与俞、汪两位探讨歙砚依石形、纹理设计文人砚的独到见解和创作能量 。 成砚后 , 给人清新而寓古意之感 。 培琪说:此得益于书法结构之滋养 。
此刻 , 我们还走进村落 , 观赏白墙黑瓦飞檐 , 这徽派明清建筑及古代文人故居 。 村内房前屋后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 , 学员们边走 , 培琪边讲古建筑的结构和徽州文化内涵 。 这次游学 , 我记忆犹新 。 可见 , 培琪辄以此法 , 教育学生接受炎黄文化 , 以加深对书法艺术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