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李倩茹、袁晓天:花与金属的艺术探索( 二 )


2018年 , 李倩茹报考了世界顶级花艺设计学院--AOF国际花艺大师学院(Academy of Flowerdesign) 。 学院分别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和瑞士苏黎世设有两所分校 , 前些年在中国昆明也设立了一处教学点 。 李倩茹这几年一直定期去昆明上课 , 平时就在成都的工作室里温习、摸索 , 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
明年就要毕业的李倩茹说 , 每年只有50%的学员可以顺利通过毕业大关 。 需要完成的作品包括规定作业和自主创作——规定作业里包括一个直径达1.5米的巨大圆球状花束 , 名叫“追梦”;自主创作部分则包括两套立体花艺装置作品和展陈设计图纸等 。 “花艺设计听起来很优雅 , 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 。 ”李倩茹笑着说 , “因为几乎全都要靠双手完成 , 作品体量通常都不小 。 比如那个巨大花球 , 像我这种长期坚持锻炼、做俯卧撑的胳膊 , 才能勉强一次握得住一百多朵花 。 ”
袁晓天
在巨幅《睡莲》前流下的眼泪
让她发现内心深藏的艺术之火
“星耀美学生长馆”室内的空间 , 被另一位女性艺术家袁晓天的装置作品装点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轻薄透亮的金属细丝网上 , 烧灼着女性的名字与花卉的图案;层层叠叠的深色格子架上 , 不经意敞开一个缺口 , 一串串玉色小花轻盈地缠绕在缺口处 , 金属丝网做成的花瓣上 , 也有微微的灼烧痕迹 , 斑驳浪漫 。
这几件作品 , 都是袁晓天2019年从川音美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后陆续创作的 , 她的导师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 。 在此之前 , 袁晓天的身份是留学纽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 , 以及珠宝设计师 , 有自己的原创珠宝品牌“TIANNA YUAN” 。
在纽约留学期间 , 袁晓天的住处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不远 , 她经常和同学朋友们去馆内参观 , 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也是她多次造访的艺术殿堂 。 “纽约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太多了 , 惠特尼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各处的展览一场接一场 , 一年到头眼睛都不得闲 。 ”
袁晓天当初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 逛美术馆原本只是学业之余的艺术熏陶 , 但不知不觉间 , 她发现艺术对自己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泛泛的欣赏 。
记忆中很清晰的一个画面 , 是她第三次欣赏MOMA的馆藏珍品、莫奈的巨幅油画《睡莲》时 。 她看着水面上的云影与睡莲 , 看着幽深湖面的光影变幻 , 忽然一瞬间被深深触动 , 泪水不自觉流淌下来 。
她很清楚当一名职业艺术家有多难 , 更何况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 。 袁晓天申请了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 , 想从这个角度接近艺术 。 然而 , 在学习服装设计的过程中 , 她感到服装追求的大多是当季潮流 , 很多人穿过一季之后就不会再穿了 。
“除非是做高级定制 , 不然服装主要还是一种消耗品 。 ”袁晓天说 。 与之相比 , 珠宝则是一种可以传承的艺术 , 于是她转而开始学习珠宝设计 。 但对纯艺术的兴趣依然如小火苗一般 , 在她心中跳跃燃烧 。
令她惊喜的是 , 同样是在离住处不远的地方 , 有一所历史悠久、门槛也不高的艺术专业学校——纽约艺术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 该校成立于1875年 , 接受所有专业背景、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 , 且对学历和年龄全无限定 , 学费也不贵 , 还常有艺术名家前来授课 。 袁晓天在这所学校为自己打下了艺术史和绘画方面的基本功 , 并更加笃定了自己对艺术的喜爱 。
2015年回国后不久 , 袁晓天结了婚 , 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 但对艺术的渴望从未因家庭责任的加重而消失 , 她在怀孕期间也坚持去美院上课 , 并在2019年毕业后和导师何多苓以及邱岸雄、师进滇等知名艺术家一同举办了五人艺术展 , 从此在川渝艺术圈渐渐崭露头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