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吕效平x?李子依 | 在乌镇,我们都是同类( 二 )


在乌镇 , 出售商业化的诗
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感到这一届乌镇戏剧节由于国外剧目的缺席而略显单薄 , 但疫情给创作者和观众带来的焦虑仍在持续 , 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下本届戏剧节的品质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
戏剧|吕效平x?李子依 | 在乌镇,我们都是同类
文章图片

△ 吕效平专访丨第八届乌镇戏剧节
走过8年的乌镇戏剧节是否越来越商业化?吕效平认为现在中国有两种戏剧:一种是国营戏剧 , 一种是民营戏剧 。 “国营戏剧的大问题是他们做应用文 , 戏剧本来应该是诗 。 在乌镇这个地方 , 它的缺点是把诗当作商品来出售 , 你可以批评它是商业的 , 售价贵给购买力较弱的年轻人设置了门槛 , 商业本身对戏剧、对诗会是一种污染 , 但是无论如何 , 它试图出售的是诗 。 ”
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唯一的办法是把戏做好
“把艺术做到最好它就是商业的 , 就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 ”吕效平说 。 他以电影为例 , 80年代的《最后一班地铁》和90年代Pedro Almodóvar的《关于我的母亲》都是成功的商业片 , 但本质上它们都是艺术片 。
吕效平认为 , 中国电影做得比中国戏剧好的原因是它有三种力量在抗争:一个是权力、一个是艺术 , 当权力和艺术较量的时候艺术毫无力量 。 但当第三种力量——资本进入的时候票房变得重要 , 这就不得不遵循艺术的规律 。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有三种戏剧:应用文、非商业的诗、商业的可出售的诗 。 非商业的诗是毫无力量与应用文对话的 , 那么脆弱 , 缺乏持续生产的能力 。 做纯艺术是难于坚持的事 , 而能与应用文对话的就是商业戏剧 。 ”
艺术永远是年轻人的
“如果乌镇戏剧节也是商业操作的话 , 青年竞演是其中商业化最低的 。 ”吕效平表示对青年竞演他总是抱有最高的期望 , “这些戏剧人商业气息最少 , 他们的戏可能幼稚、制作简单、他们在戏剧生产的程序上不太熟悉、手段不是很多 , 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真正表现了自己的焦虑 , 这些焦虑在我看来最宝贵 , 这证明他们在为自己做戏 , 而邀请剧目更多的是让观众喜欢 。 但是艺术永远是年轻人的 。 ”“艺术最可贵的就是自己内心最恐惧的东西 。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勇敢 , 把自己内心最害怕的、最不安的东西表达出来 。 ”
戏剧|吕效平x?李子依 | 在乌镇,我们都是同类
文章图片

△第八届乌镇戏剧节18组青年竞演入围剧目海报
吕效平说:“我觉得20年后中国的很多非常重要、非常有创造力的戏剧人都是在乌镇待过的 。 目前在中国我还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像乌镇这样 , 对年轻戏剧学者、对年轻的戏剧爱好者有更集中的影响的 。 ”“如果今后中国戏剧往诗的方向走 , 我们设想20年后中国戏剧更多的诗、更少的应用文 , 那时候做戏的人 , 很大一部分都会想到在自己曾经那么稚嫩的时候 , 在这个地方受到的种种的影响 。 ”
戏剧|吕效平x?李子依 | 在乌镇,我们都是同类
文章图片

△ 第八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颁奖
今年年初 , 从乌镇走出的节目《戏剧新生活》以“戏剧+综艺”的全新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乌镇戏剧节和戏剧人的生活 。 如果说综艺有台本 , 而走进乌镇戏剧节的戏剧人却都是全程无滤镜的本色出演 。
这次带着《白犀牛事件》来到乌镇的青年戏剧人李子依 , 在为参加青年竞演而准备的时间里她的日常生活只有戏剧 ,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她的家人 , 她说:“在乌镇到处都是同类 。 ”她强调说:“不是同行 , 而是同类 。 是你和你的团队一起创作 , 然后带着共创的结果去和观众见面 , 再从观众那里收到新的反馈 , 这个过程我觉得是一种特别有意义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