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跟孙思邈学养生,先练“十常养生法”

古代名医中,最长寿者非孙思邈莫属。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年,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二、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辛酉(公元54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2岁。
三、生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68岁。
养生@跟孙思邈学养生,先练“十常养生法”
文章插图

明代铜鎏金孙思邈坐像
虽然这三种说法出入甚大,
但即使取最小数,
孙思邈也活到百岁以上。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
一个人能活到这个岁数,
简直就是“活神仙”了。
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体质及后天养生都有密切关系。
可能有人以为,孙思邈是先天体质好,后来又成为大医家,懂养生,才活到期颐之年。
实则不然,孙思邈先天体质较弱,幼年时是个病秧子。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正因如此,孙思邈立志学医。他说:“所以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
养生@跟孙思邈学养生,先练“十常养生法”
文章插图

宋 玉雕孙思邈像
我国传统医学,不仅要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黄帝内经》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孙思邈进一步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把养生防病放在首位。
【 养生@跟孙思邈学养生,先练“十常养生法”】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他说:“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
“小劳”,
就是强度较小的运动。
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
“形劳而不倦”。
“常欲小劳”,
就是经常小运动,
喜欢小运动,
并养成习惯,
持之以恒。
这种养生方法,
可称之为“小劳养生法”。
这种养生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包括导引、吐纳、按摩、打坐、散步等,
随时随地可做。
养生@跟孙思邈学养生,先练“十常养生法”
文章插图

清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
此外,孙思邈还独创一套“十常小劳养生法”。
一、发常梳。
古法是将手掌互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往后“梳”,经头顶、后脑至颈部,早晚各做数次。此法有醒脑开窍、安神定经、明目祛风等作用,并可防止头痛、耳鸣、脱发等,用梳子也有这样的功效。
二、目常运。
先合眼一会,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转动,望向上、下、左、右四方,顺时针一圈,逆时针一圈。重复数次。此法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对视疲劳、近视、弱视、老花眼等有一定效果。
三、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不要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叩齿次数不限。此法可通上下颚经络,促进消化酶分泌,防止蛀牙及牙骨退化。
四、头常仰。
站立,闭目,垂首。然后慢慢抬头,先仰头,然后头向左扭,向右扭。动作要慢,不要太快,以免头晕。此法可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缓解颈肩肌肉疼痛。
五、津常吞。
孙思邈《养生百字铭》云:“晨兴嗽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早上起床后,垂膝或盘腿静坐,闭口目,舌抵上腭,缓慢呼吸,待到口中有津液,便分两三次吞下。此法有补精益气、强健内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