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 二 )


【 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变法政策的实施,官员之间的分歧也不可避免,苏轼就是在这个时候和王安石对上的。
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
文章插图

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觉得应该在租税、差役、兵役等进行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
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该在小利上与百姓计较太多,两人结下了“梁子”。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后来,苏轼上书谈论变法的弊端,引起王安石的不满,于是,王安石设计,让御史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没办法,只能离开京城,去外地上任(就是被贬了)。
在政治上,两人针锋相对,可彼此心里都明白,对方都是为了国家好。同时,他们的品格也比较好,称得上是谦谦君子,彼此间相互钦佩,对对方都赏识不已。
王安石对苏轼评价称:“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轼在读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也不由赞到:“此老乃野狐精也。”也就是在这份友谊中,两人才留下了一个千古绝对!
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
文章插图

品格上的惺惺相惜
苏轼曾牵扯进“乌台诗案”,原因是苏轼到任后,按规定给皇上写奏折,在《湖州谢上表》中,苏轼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生事”原来是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里的,称“变法”就是生事,而“新进”是苏轼另一篇奏折中提到的,认为提拔年轻官员就是新进。
于是,当时的变法者抓住这个理由,认为苏轼在攻击朝廷,借此向宋神宗施压,要将苏轼处死。此时,王安石已经卸任,虽然他已经退隐了,但是宋神宗给了他一个特殊的奏事权。
在之前他从来没用过,甚至他的亲兄弟王安礼遇到政治困难,他都没有用过。然而,当苏轼遭遇此劫难时,王安石上书:“岂有盛世杀才士乎?”
于是,“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宋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大约在1084年,苏轼路过江宁,特意去拜访王安石,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
文章插图

王安石听闻欣喜异常,还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亲自迎接苏东坡。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其实,早在此之前,王安石就一直关注着苏轼的诗文写作,每当苏轼有一篇佳作传来,王安石就高兴地不得了。当初,苏轼遭贬的时候,王安石还出来送他,并给他出来三个上联。
这三个对联苏轼对上了两个下联,但是另一个抓耳挠腮也想不出来,王安石说不用着急,回去慢慢想,可是等到王安石去世,苏轼也没有对出来,这第三个上联就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个上联难在什么地方呢?七里的一半是三里半,山塘的一半是半塘,而且半塘还是个地名,还要求合辙押韵。其实别说王安石去世后了,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人对出来,千古绝对实至名归。
司马光$苏轼被贬时,王安石给他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解
文章插图

然而,在苏轼与王安石的友情渐入佳境、成为彼此的知音不久后,王安石去世的噩耗传来,苏轼悲痛不已,还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