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合乎时宜,才能“废话”不废

新闻回放
“听君一席话 , 如听一席话 。 ”“三人行 , 必有三人 。 ”“但凡有一点意义也不至于一点意义都没有 。 ”近日 , 说了等于啥也没说的“废话文学”在互联网空间火了 , 弹幕、聊天群、评论区……“废话”四处弥漫 , 网友们甚至还办了一场“废话文学大赛” 。
主持人语
基于废话梗的“废话文学”火了 , “废话文学”仅仅是又一拨的网友自娱吗?作为“网生代”的当代大学生 , 如何看待这莫名其妙火起来的废话?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三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思考 , 既有“废话文学”应适可而止、合乎时宜地倡导 , 亦有对废话贴上文学标签玩梗的批评 , 还有对“废话文学”这一网络亚文化生成原因的反思 。 就年轻一代的自我认知与成长而言 , 对互联网的泛娱乐化保持清醒与疏离 , 显然十分必要 。
在“发条”仿佛永不松弛的现代社会中 , “废话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缓释 。 从快餐、快递到短视频、实时通信 , “快”弥漫于现代社会的时空之中 。 而在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领域 , “废话文学”并不只是反抗快节奏 , 它亦提供了一种延缓交流节奏的可能性 。
信息呈爆炸式指数增长 , 但人对信息接收的程度与效果不可能一直保持在高效状态 , 长时间、高强度的信息输入会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 , 甚至会使人的习得效率不增反降 。 在紧张的工作间歇 , 或与挚友小聚时 , 为轻松交流气氛 , 打趣上几句“废话文学” , 又有何不可?思维的合理张弛 , 更有助于情绪的调整与积极状态的保持 。
在“废话文学”的字里行间 , 情感交流的有效信息其实也在悄然跃动 。 “废话文学”通过同义转换等方法 , 兜兜转转回到了语义表达的起点 , 给人一种“说了好似没说”的感觉 。 但只要场合、时机运用得当 , “废话文学”的简单言语技巧同样能创造诙谐、缓解尴尬 , 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 “三人行 , 必有三人 , 那咱仨就是一路人” , 有人抛梗 , 有人接梗 , 一传一回 , 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很快就能拉近 。
当然 ,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 , 更是思维能力的映射 。 在对待严肃问题时 , “废话文学”这味“软性调味剂” , 可不能随意增添 , 否则只会徒增冗余、适得其反 。 “废话文学”的运用须有边界 , 应警惕滥用现象带来的对语言规范与逻辑表达的冲击 。 过犹不及 , 把握好“废话文学”运用的度 , 合乎时宜才是快乐之道 , 如此 , 方能“废话”不废 。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30日第2版
【语言|合乎时宜,才能“废话”不废】作者:李媞瑜(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