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地|对话|《流俗地》:流动的时间

作家黎紫书在最新长篇小说《流俗地》中以马来西亚锡都为背景 , 以一个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 , 述说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 。 小说以跳接时空的叙事手法 , 为各个角色穿针引线 , 每一短篇看似独立却又连续 , 全书以归来起始 , 也以归来结束 , 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里载浮载沉 。
相比其他马来华语文学作家 , 《流俗地》并不汲汲夸张暴力奇观(如革命、种族冲突、家族纠葛等) , 转而注意日常生活隐而不见的慢性暴力 。 历史上 , 华人遭受二等公民待遇 , 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屈居劣势 , 底层社会日积月累的生活压力 , 无不一点一滴渗透、腐蚀小说人物的生活 。
最近 , “市井人间的流俗与不俗——《流俗地》新书分享会”在线上举办 , 作家马家辉与黎紫书围绕长篇小说《流俗地》探讨了文学、时间、城市与人的命运 。
流俗地|对话|《流俗地》:流动的时间
本文图片

马家辉
作者与他的城
【流俗地|对话|《流俗地》:流动的时间】《流俗地》以马来西亚怡保为“地” , 马家辉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鸳鸯六七四》以中国香港为他的城 。 两位作家 , 都以自己生长的土地为根基 , 叙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
流俗地|对话|《流俗地》:流动的时间
本文图片

《流俗地》
“马家辉以前是不写小说的 , 没想到过了没几年 , 他写了《龙头凤尾》 。 像他这么大年纪才开始写长篇 , 我当时很好奇 , 他会写一个怎么样的长篇?结果是写了香港 。 家辉的小说 , 某种意义上来说 , 也是流俗地 , 也是时间在推动着这个地方上的人在变化 。 他选择的是这批江湖人 , 黑道白道 , 可是时间感一直推动着城市跟这些人生活的发展 。 我们到了这个年纪就会这样 , 写长篇小说 , 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最熟悉的 , 或者你对它用情最深的 , 投注最多情感的东西 。 比如你的中国香港 , 或者我的马来西亚 。 虽然小说是从锡都开始写 , 但事实上我要写的是整个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变化 。 ”黎紫书说 。
“作为作家 , 说是我们选择要写这样的题材 , 但在某种意义上 , 好像也是没有选择的 。 如果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 要写长篇小说 , 怎么可以不写这样的题材 。 如若不写这样的题材 ,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一定是有欠缺的 , 你一生的大半岁月都投注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身上 , 你对他们了解了很多 , 你知道他们怎么说话 , 他们想什么、吃什么 , 怎么可以不写他们?”黎紫书谈道 。
流俗地|对话|《流俗地》:流动的时间
本文图片

黎紫书
于马家辉而言 , 写作自己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 他更看重的是“用情” 。
“你刚说你不能不写它 , 这让我想起《龙头凤尾》出版之后 , 我接受访谈 , 很多标题都会写‘马家辉:我欠湾仔一个故事’ 。 湾仔是我成长的地区 , 我欠它一个故事 。 除了了解 , 你还提到了用情 。 对于你想写的那些人、那些事 , 就算你不熟 , 你可以去查材料 , 可以想象 。 可是用情就是生命的经验 , 你用过情了 ,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 , 我欠我长大的那个区一个故事 , 再推而广之 , 那个年代的香港 , 比我更早的 , 我的父辈的香港 , 我欠他们一个故事 。 ”马家辉说 , “我比较特别 , 年纪大了才写小说 。 我之所以一开始就投入到这个题材里面 , 很简单 , 理由是我知道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 现在不写来不及了 。 我希望能把我成长的地方、用情的地方写出来 , 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