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声起,望丝路

“骆驼性情温顺而执拗 , 耐力坚韧又顽强 , 能在炎炎烈日、水干草枯时找到生命之水 , 坚强地存活 。 还能在漫漫黄沙、逆风飞扬中找到归路 。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 , 也是穿越大漠戈壁的主力之舟 。 作为业务能力杰出的驮兽 , 在中国古代商队贸易乃至政治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丝绸之路自西汉开辟 , 以骆驼为主题造型的艺术品随之涌现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说:“汉代墓葬出土的各类材质骆驼艺术品还是少量的 , 从北朝到隋唐的骆驼造型艺术品则是大量的 , 不仅有陶骆驼、三彩釉骆 , 还有冶铸的金属骆驼 。 ”根据不同朝代出现的骆驼文物 , 今人得以窥见古老丝绸之路的奥秘 。 骆驼形态、驮载的人和物正是丝绸之路的真实写照 , 暗示着朝代更迭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改变 , 骆驼艺术品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的标识与象征符号 。
【|驼声起,望丝路】一、驼帮人员
驼帮由各色人物组成 , 既有贵人也有奴婢 , 既有使节也有商人 , 他们在东西交通线上源源不断地来回奔波 。 有骆驼就有牵骆驼的人 , 很多骆驼文物在出土时还配有牵驼人 。
唐胡人俑牵三彩单峰驼出土于咸阳契苾明墓 , 由胡人俑和单峰驼组成 。 据咸阳博物馆文物描述 , 骆驼立于踏板之上 , 瞠目 , 张口露齿作昂首嘶鸣状 。 人俑站立于踏板之上 , 头戴“山”形帽 , 高额、深目、尖鼻、方口、大颧骨、络腮胡 , 身着深绿色翻领酱黄釉燕尾形胡服 , 右臂弯曲 , 左臂伸开作牵驼状 。
|驼声起,望丝路
本文图片

唐胡人俑牵三彩单峰驼 图源咸阳博物馆
牵驼人几乎都是胡人 。 “胡人”在汉代前期一般指匈奴 , 在北匈奴西迁后通指西域诸民族 。 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礼宾院等机构专门接待各国使节 , 提供食宿、医疗、翻译等帮助 。 胡人在唐朝升官经商娶妻养子 , 与当地人密切接触交流融合 , 成为中西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
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是骆驼造型艺术品中的典型现象 , 出土于太原隋斛律彻墓的陶骑骆驼俑上面就坐了一位胡人 , 这个搭配不断发展 , 在唐人的创作中登峰造极 。 墓葬中随葬骆驼数量在唐代剧增 , 正如齐东方所言:“文献中常常对沟通西域、驰骋厮杀于战场的将军勇士们进行赞扬 , 考古资料却默默地缅怀丝绸路上历尽千险万苦的商贾和驼队 。 ”
骆驼与西域诸国及其胡人的紧密联系 , 正是由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丝绸之路 。 依靠丝绸之路和沙漠之舟 , 胡食、胡人乐器、胡人服饰、胡人器物等得以进入中原 , 甚至在兼容并包的盛唐时代深入中原内地、铺满京城 , 掀起了一阵猛烈的胡风 。
|驼声起,望丝路
本文图片

|驼声起,望丝路
本文图片

太原隋斛律彻墓陶骑骆驼俑图源《文物》1992年第10 期
骑着骆驼穿行茫茫戈壁 , 旅途漫长 , 消解寂寞与枯燥的乐人在驼帮中出现了 。 出土于唐代鲜于庭诲墓的三彩载乐骆驼俑 , 骆驼引颈长嘶 , 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 , 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 , 共有八名乐手 。 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 , 手持胡人不同乐器 , 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 , 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 , 组成了一个流动演出团 。
当然 , 载乐骆驼只是现实的夸张表达与艺术化创作 , 唐代艺术家独具匠心地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 , 有主唱有伴奏 , 其表现出的丝绸之路上的娱乐情景生动形象 , 源于生活 , 高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