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柞水渔鼓:“渔”音袅袅绕秦岭

曲艺|柞水渔鼓:“渔”音袅袅绕秦岭
文章图片

民间艺人自发组织在乡村表演柞水渔鼓 。
“渔鼓本是一根竹哎 , 长在那终南山里头 。 张老拿斧来砍倒 , 李老那个拿锯锯两头哎 。 蔸子做了阴阳板呀 , 杪子那做棒把镲敲 , 中间留了二尺六……”渔鼓一打 , 简板一击 , 铜镲一敲 , 伴随着欢快的唱腔和悠扬的旋律 , 作为传统民族曲艺的优秀代表之一 , 柞水渔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柞水人 。
渔鼓文化在柞水由来已久 , 历史底蕴深厚 , 柞水也曾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 。 今年11月 , 省文化和旅游厅再度因渔鼓之名将柞水县评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柞水县 , 探访柞水渔鼓的前世今生 。
【曲艺|柞水渔鼓:“渔”音袅袅绕秦岭】曲艺|柞水渔鼓:“渔”音袅袅绕秦岭
文章图片

今年7月 , 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认真学习渔鼓曲艺 。
散落在民间的即兴表演艺术
地处秦岭南麓 , 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的柞水 ,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道情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柞水渔鼓根植于终南山道教文化 , 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 , 吸纳了大量楚文化的细腻温婉 , 又兼有北方文化的粗犷豪放 , 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 , 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 , 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民间曲艺及歌舞表演形式 。
柞水县文化馆馆长兰栋平介绍 , 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 , 它既是该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 , 又是该艺术的称谓 。 柞水渔鼓的声腔系统中 , 古老的渔鼓道情只有单一的道士腔 , 传唱的很多曲调也与道家文化相关 。 后期受移民文化影响 , 柞水渔鼓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元素 , 形成了多风格、多曲式、多调式的声腔体系 。 最具特色的是柞水渔鼓的“拉簧” , 其特性音调独具一格 , 在每乐段段末 “呀哎咿尔哟”的拖腔中 , 加入合唱或帮腔 。
“传统渔鼓的表演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 , 而是由演员装扮成不同角色 , 以‘一人多角’的方式 , 通过说、唱 , 把各种人物、故事表演给听众 。 在‘说’中还包含着‘评’ , 指演员在演唱中间 , 对故事里的事物、人物进行评论介绍 , 无论赞扬或贬抑 , 都力求观点鲜明 。 ”兰栋平说 。
在兰栋平的眼里 , 渔鼓是一种古老的即兴表演艺术 。 “我们总说柞水渔鼓‘见谁唱谁、见什么唱什么’ 。 ”他说 。
“其实 , 过去的渔鼓艺人多是走村串户为求得施舍而唱 。 ”兰栋平向采访人员解释 , “我第一次接触渔鼓时 , 就是家门口的民间艺人用即兴演唱渔鼓的方式为大家助兴 , 村民们看得高兴 , 最后给些零钱表示感谢 。 ”
在柞水 , 渔鼓文化的传播 , 民间艺人的影响力要远高于专业文艺团体 。 “过去 , 在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里 , 打渔鼓、唱渔鼓小曲就是山民们生产劳作之余及茶余饭后的消遣项目 。 ”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袁礼丽说 , “集贸市场、车站码头、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渔鼓艺人的演出场地 。 他们的表演人数可多可少 , 场地可大可小 , 时间也可长可短 , 表演的内容从道教教义思想、二十四孝故事到轶闻趣事等 。 ”
遗憾的是 , 柞水地处偏僻 , 由于过去信息闭塞、交流不畅 , 柞水渔鼓并没有存留下书面的曲谱 。 作为散落在民间的艺术 , 柞水渔鼓的发展只是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 。 然而 , 柞水渔鼓的唱腔多变 , 曲调、曲目和唱本都保留了很多当地原生态的文化 , 若没有当地语言基础 , 很难在表演时正确发音吐字 , 这也是后来柞水当地已经少有人能将渔鼓的大本唱词完全演唱下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