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封面专访|从留守儿童到“非典型性”作家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郑在欢再出两部小说集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写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修炼它,成为表达的行家。近些年,得益于国民受教育程度整体普遍的提高,当下青年一代的实力作家群体的学历,普遍比50后、60后要高不少。但在这个群体中,也有少数特例。比如郑在欢就显得极其“非典型”:1990年出生于中原农村,母亲早逝,继母暴虐,身为留守儿童的他,被奶奶养大。初中没毕业,就因家庭原因失学,顺着辍学者命运的洪流去外地打工。在粗粝的现实生活中,他摸打滚爬,冲动杀伐,歌哭欢跳,爱恨交替,观察别人也留意自己的内心,靠着对阅读的痴爱,在文学上进行持续自我教育,再加上不俗的写作天赋,硬是找到了自己写作的路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很受瞩目的青年新锐作家。
驻马店&封面专访|从留守儿童到“非典型性”作家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郑在欢再出两部小说集
文章插图
郑在欢(本人供图)
这位90后男生
简直是无意间就写出了“中国版的《米格尔大街》”
2017年,27岁的郑在欢出版了一本叫《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小说,把驻马店这个一度带有黑色幽默感的地名,从网络段子里挣脱出来。在这本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在欢写自己家乡的亲人、乡邻和伙伴,他们年龄、性格各异,却都是常人眼中的“怪人”。他用喜剧写悲剧,语言生猛诙谐而又意味深长,写出的故事有趣之余又让人感到残忍。
在网络上,读者戏谑说是“城郊结合部残酷文学”,给郑在欢授予“我最喜欢的90后乡村文学作家奖”,扛起“城郊结合部残酷文学”的大旗。也有评论家说:“从《驻马店故事集》展示出的写作质地来看,郑在欢的写作才能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前途无量。”集子里各篇章可以独立成文,又互相牵连成为整体。有人甚至评价这位90后男生,简直是无意间就写出了“中国版的《米格尔大街》。”
对自己笔下的故事,郑在欢说:“人都是来来去去的,能留下来的,永远是生命中最动人的时刻。这些故事被反复讲起,即使变得面目全非,我相信最本真、最值得讲述的地方依旧保留其中。这样的故事不是小说,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2021年秋天,郑在欢拿出两本新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团圆总在离散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其中《今夜通宵杀敌》分为两辑:“昔时少年”与“U型故事”。第一辑的内容主要是在《驻马店伤心故事集》后,对同年的重新回忆,以及少年出走、进入城镇以后对于社会的个人观察,背景与前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像是驻马店和少年的精神续作。
小说写作不仅是一种文学活动,还是一种自我疗愈过程。郑在欢说,写完之后,他发现这帮他“集中地解决不少成长的困惑,小时候对人和事的困惑。我用这一组几篇东西跟以前的少年说再见,说了再见我才能往前走,不然的话我一直是负重前行,太难受了。”
跟残酷的少年时代说再见之后,他还发现自己不再恨曾虐待自己的继母和没有尽到养育职责的父亲了,“我理解了他们,我理解了这些伤害为什么会降临到我的头上,然后我发现他们比我更可怜。我发现我能读书,我能意识到这种烂泥般的生活。我能脱离,我能抖落一身的泥,可能是从衣服上抖落,也可能是从翅膀上抖落,我能飞起来。他们不行,他们还在烂泥里边。你比他们强,你为什么还要恨那么弱小的人呢?”
驻马店&封面专访|从留守儿童到“非典型性”作家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郑在欢再出两部小说集
文章插图

“没娘的孩子”19岁在北京打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