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幼森|多伦共生|曾经的“网红地”多伦路何去何从

作者: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吴英燕 董怿翎
位于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 , 90余年前曾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下称“左联”)交流的固定点 。 与公啡咖啡馆紧挨着的是公啡书社 , 书社的书架上陈列着“鲁迅”主题的书籍 。
多伦路 ,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 , 散布着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冯雪峰、丁玲等名人故居 , 还有左联纪念馆 。 多伦路曾是一处网红地 , 2001年 , 被列为上海市特色文化街 , 2010年 , 成为上海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街(下称“名人街”) 。
寿幼森|多伦共生|曾经的“网红地”多伦路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东面入口 。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董怿翎图
从多伦路东面进入名人街 , 便能看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下称“多伦美术馆”) , 刚结束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社区样本展便在这里举办 。 如今 , 多伦美术馆、公啡咖啡馆是一些年轻人的拍照打卡点 。
在这条550米的路上 , 你能看到开在花园洋房里的西餐厅、一排齐整而少有人光顾的古玩店、三两家咖啡店 , 以及路上为数不多的游客 。
在四川北路-海伦西路-宝山路-横浜路-多伦路地块 , 是占地面积十多万平方米的多伦路二期 , 动迁于2015年启动 , 目前已基本完成 , 但二期建设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
寿幼森|多伦共生|曾经的“网红地”多伦路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多伦路街区示意图 , 参考天地图·上海绘制 , 图中标示点位未包含全部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 。
从“游人如鲫”到“稍显冷清”:人去哪了?
“热闹非凡 , 反响热烈” , 是多伦路“老土地”丁沪对多伦路刚开街景象的描述 。
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 沿街有拉黄包车的 , 好像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 还有一家酒家 , 叫咸亨酒店 , 门口站了个吃茴香豆的孔乙己 , 浓重的文化感扑面而来 。 “咸亨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好得不得了 , 我还有张贵宾卡 , 朋友来了就到那里去聚餐 。 咸亨酒店给多伦路留住了许多人 。 ”丁沪口中的“咸亨酒店”就是如今已歇业的古玩城 。
寿幼森|多伦共生|曾经的“网红地”多伦路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已经歇业的古玩城 。
虹口区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便开始挖掘多伦路的文旅资源 。 根据上海文化年鉴(2000) , 1996年-1997年 , 虹口区政府先后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名人寓所和十处历史文化旧址挂牌;1998年 , 在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了十大文化名人故居旅游专线;1999年 , 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下 , 提出将多伦路建为文化名人街的思路 , 并列为虹口区政府1999年实事之一 。
1999年4月8日 , 名人街改建工程启动 , 10月22日 , 一期竣工 。 据上海经济年鉴(2000) , “开街以来游人如鲫 , 络绎不绝 , 一家家内容不同、异彩纷呈的民间收藏馆使游人们流连忘返 。 ”但时隔20余年 , 曾经喧闹的多伦路已不再 , 在丁沪看来 , 现在的多伦路“稍显冷清” 。
有三十多年“街拍”经历的民间摄影师寿幼森告诉澎湃新闻 , 四川北路附近区域的居民大量搬离 , 原有四川北路的消费主力人群消失 , 所以多伦路上的人也不多了 。 “现在 , 一天能看到好几批团建活动 , 但因为这些都是团体活动 , 所以很少有人会坐下来消费 。 ”
最近一个月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去了近十次名人街 , 看到老建筑前总有人在拍照打卡 , 其中以中年人居多;在L型马路的转角附近 , 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拍婚纱照的准新人 。 与寿幼森的观察一致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也注意到虽然多伦路上的团体活动不少 , 但是人气远不及武康路、愚园路等历史文化街 , 甚至还不及秦关路至溧阳路之间的四川北路 , 那一段有附近市民采购的市场、各类小吃店 , 还有大批等候订单的外卖小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