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观点|“以刊评文”催生了大量学术泡沫,当年发表的论文不应计入考核( 二 )


二、以刊评文导致评价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质量的社会客观标准发生偏向
学术研究是作者的一种科研活动 , 学术期刊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刊发载体 ,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 但又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发展规律 , 假若以人为的定格标级来确定刊物的高低 , 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使研究者的科研热情受到伤害 , 甚至会导致学术期刊出现分化现象 。 在被圈定的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被看作是高质量、高品位的 , 或者是代表了“国家级”学术水平的 , 并且比较快捷地得到一定的关注 , 比如获得有关部门的科研认定 , 甚至不同的奖励 。 在行政级别较低的有关部门创办的学术刊物、未被圈定在奖励范围内的其他学术刊物和“核心期刊”大门之外的众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似乎多是平庸浅薄的 。 我们不否认被圈定的刊物上的确有不少精品 , 但并非篇篇是佳作 , 而未被圈定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都是平庸之作 , 有的论文被论点摘编、被报刊资料复印、被同行引用 , 社会反响也较大 , 这些学术成果也应当得到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
实际上 , 以刊评文有重外在、轻内在之嫌 , 并且有违确定核心期刊的初衷 , 而且核心期刊并非是优秀论文专刊 , 也不能保证刊出的每篇论文都是精品 , 加之核心期刊每隔几年评定一次 , 使得科研评价因核心期刊的变动而变化c 。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10月9日刊文指出:“自核心期刊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 目前已应用到图书情报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等领域 , 对于推动期刊出版、文献采购与服务 , 对于科研成果评估具有积极作用 , 但在社会重视的同时 , 却无限夸大其影响和作用 , 单一地以是否为‘核心期刊’作为评价标准 , 致使科研成果评估有时偏离原有的方向 。 ”简单地甚至绝对化地把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论文价值的尺度 , 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的论文评价方法 , 一方面会造成进入核心期刊的学术刊物稿件出现拥塞现象 , 有可能造成一种人为的褒抑倾向 , 使政府行为大于市场行为;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未进入核心期刊的学术刊物稿源稀少 , 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而陷入难以发展的困境 。 同时也会造成凡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论其是否真的有学术水平)都是上乘之作的虚假繁荣现象 , 更容易助长泡沫学术的发展 。
各种学术杂志客观上讲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 它们相互起着一种辩证的调节和互补作用 , 合力推动我国学术研究事业和期刊出版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三、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之间的价值关系
首先 , 就学术期刊的基本价值功能而言 ,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 它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 发表研究者在学术创作中具有学术性、新颖性、独到性、前沿性成果的一种学术媒介和传播载体 , 学术期刊是把作者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一个传播渠道 , 并且是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和建设作者队伍的重要学术基地 , 同时也是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 这是所有学术期刊的共性和普遍的特征 , 也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价值功能 。
其次 , 从学术期刊的编辑主旨来看 , 各种不同的学术期刊在编辑实践活动中,都自觉地重视学术选题策划 , 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 , 优选出高水平的选题 , 在审稿、定稿、编辑加工、校对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 打造学术精品以形成刊物品牌 , 突出自身的学术特色、学术风格 , 张扬期刊卓尔不凡的学术个性 。 质量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学术根基和扩大影响的重要基石 。 学术期刊在作者和读者的双边关系中扮演了优化学术成果和传播中介的作用 , 审编加工论文时的学术标准和学术尺度是相同的 , 以论文的水平高低为取舍尺度 , 可以说是认文不认人 , 不因作者名气大而网开一面 , 也不因作者名气小而退稿;学术编辑审稿是根据刊物标准衡量论文是否达到发表要求的一种理性活动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辑的学术价值观和审稿水平 , 属于编辑一家之言而非学术界的最终评价 , 所以刊物发表的评价只能是初步的、暂时的和不定论的 。 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对已经发表了的学术论文价值进行评定的功能 , 它把成果传播出去已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 真正具有评判权的是学术成果传播终端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