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获孙犁散文奖 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 三 )



李梅(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 青铜器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 , 让无数人为之折服 。 面对陈列于博物馆中一件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青铜器 , 工艺美术家看到的是古朴的纹饰 , 考古学者关心的是它的前世今生 , 文献学家关注的是那丰富多彩的铭文……大多数人 , 只是把它们当作器具来揣摩、考证 , 而在胡宝林的笔下 , 这些器物一个个神采飞扬 , 有了生命的气息 , 不能不让人赞叹他驾驭文字的功夫 。
历史悠久的宝鸡 , 是青铜文化之乡 ,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宝鸡人 , 胡宝林以《叩问青铜》一文 , 用敦厚笃实的笔力 , 用饱含深情的笔墨 , 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 让古老的青铜器大放光彩 , 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根 。 作品的面世 , 是对礼乐文明的敬仰 , 对先祖智慧的礼赞 , 写好它 , 需要扎实的功夫;发现它 , 需要非凡的眼光 。 这篇作品由最初的投稿杳无音讯、不为人所识到最后的广受关注和获奖 , 就如沉埋于地下数千年的青铜一般 , 最终万众瞩目 , 熠熠生辉 。
胡宝林从事文字工作多年 , 他用心写作 , 文风严谨 , 获奖也是必然的 。 从散文集《此生此地》的初版再版 , 到报纸、杂志上的多篇文章 , 都是他深耕于文坛的见证和结晶 , 也是读者对他的喜爱和肯定 , 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
【散文|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获孙犁散文奖 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宋宁刚:历史的回声 文化的高音
散文|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获孙犁散文奖 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
文章图片

宋宁刚(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叩问青铜》是一篇深具历史文化气象的特写 , 也是一篇具有特写风格的文化散文 。 全文九千余字 , 分为“问铜”“问尊”“问戈”“问鼎”“问盘”“问人”六个严整而明晰的部分 , 首尾相衔 , 构思绵密 , 文字朗健 , 由物而人 , 越于古今 , 旋响于其间的 , 则是历史的回声、文化的高音 。 这篇大开大阖、格局高远的大散文 , 叩问的是青铜 , 叩响的则是文明的远音、文化的源头 ,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脉动 。 在这样高远的历史和文明照鉴下 , 个体的生存才可能超越日常的有限 , 寻索人之为人的尊严 。
柏相:《叩问青铜》带来不同凡响的精神享受
散文|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获孙犁散文奖 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
文章图片

柏相(宝鸡市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读《叩问青铜》如同读经 , 味如稻梁 。 胡宝林的万字散文《叩问青铜》 , 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 , 从铜到器 , 再到制作青铜器之人 , 以采访人员的敏锐、散文家的从容与青年才俊的自如与开阔 , 成就了散文的时代新气象与文化新面貌 。
读《叩问青铜》如同读史 , 味如肴馔 。 胡宝林的文化散文《叩问青铜》 , 融厚重感、旷远感、神圣感为一体 , 既有历史现场的美学还原 , 也有性灵民生的现代留白 , 文学言语与哲思维度相拥 , 艺术氤氲亦与太史风骨共怀 。
读《叩问青铜》如同读诸子百家 , 味如醯醢 。 胡宝林的力作《叩问青铜》 , 寻根溯源、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 繁复中流溢着清晰 , 冗杂中透射着丰富 , 怀旧中旖旎着和解 , 既是在为那些流落现代民间的远古精神招魂 , 也是在为那些闪烁在时光长河深处的灵魂树碑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采访人员 史娜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