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无中生有》 刘天昭 著
刘天昭读大学前一直生活在长春 。 八十余万字的半自传体小说《无中生有》 , 近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是主人公三娜的东北生活记忆 。 作者借助三娜眼光打量东北生活 , 除了亲见亲历 , 更多源自道听途说 。 而作品最动人的部分 , 正是那些家长里短的腻腻人事 , 那些生机勃勃又藏污纳垢的民间日常 。 “办事儿”无往不利的妈妈 , 清高但常感压抑的爸爸 , 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赌徒大舅 , 特别善于自我克制的大姨 , 没主见又贪吃但好心眼儿的老婶 , 自尊心超强只报喜不报忧的老姑 , 满脑子国际问题终致精神分裂的小子 , 夭折的孩子小四儿……一个家庭连着一个家庭 , 一个人牵出若干人 , 人间图卷徐徐铺展 , 说不尽、道不完的是万千人生 。 刘天昭以散淡之态 , 耐心地描画一个个人像 , 一组组生活片段 , 似乎暗藏了写尽市井的雄心 。
《无中生有》的大多故事来自妈妈时断时续的闲聊 , 讲述姿态非常自由 。 不但可能随时开始 , 而且会不加提示就转换了视点或时空 。 随机拾起的线索和过往的人物 , 经由刘天昭的从容组接 , 成为东北生活的蒙太奇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大遐农场 , 煮熟后穿成项链的豆角豆子 , 捣成泥的豆包馅儿 , 嗦了一个月的咸鹅蛋 , 在炕上盘腿絮棉花、贴铺衬的小姥;回长春后补课、夜大、煤气等接踵而至的新生活暗示 , 突然富足起来的堆满一筐筐苹果、桔子的北阳台 , 窗玻璃上的冰凌花、结冰的南湖上吹来的猎风 , 那些获得谅解的“搞破鞋”的男女……生老病死 , 人来人往 。 满是东北甘冽气息的生活场景和故事片段 , 夹杂着时代信息 , 以寻常姿态被推送到前台 。 “絮絮往事像一盆火炭 , 灰白底下隐隐有炙热的金红的光 。 ”“故事再苦 , 人生都是好的 。 ”因为故事中人坚韧从容 , 也因为麻木不仁 。
《无中生有》实在太东北了 , 从内到外 。 既因为扎实、粘稠的东北生活经验 , 也因为爽利、脆生的东北语汇!东北话天然直率 , 表意有力量 , 有时候甚至很噎人 , 它自带的喜感又总让人忍俊不禁 。 除了一般读者能理解的东北方言 , 作品中有很多专门做出注释的词 , 汉语词典中找不到 , 多用谐音替代 , 如“多昝”“不稀”“秃噜”“水裆尿裤”“虎超的”“瞎姆刺”等 , 更是地道而又极致 。 除了方言词汇 , 语态、语势、语气、语调的巧妙运用也是刘天昭的东北叙事生动性所在 。 她喜欢用不加修饰的直接引语 , 所有的热心肠和硬心肠都以原生态呈现 。 不讲语法 , 不避粗俗 , 勃勃有生气 。 有时候那直接引语里携带着冷气和杀伤力 , 是东北式的凛冽 。
刘天昭笔下热烈而又荒寒的东北、从容的叙事语调、内在的童心以及自然流露的才情 , 都让我不由想到萧红 。 黄瓜花开了 , 又落了 , 《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小女孩与《无中生有》里的童年三娜交叠起来 。
保持距离的旁观姿态
旁观是刘天昭惯用的叙事姿态 。 作家自然不可能不在自己的作品中 , 但刘天昭似乎又总是超然其外 。 无论诗歌、随笔还是小说中 , 她都既旁观别人 , 也旁观自己 。
《毫无必要的热情》中美国访学随笔 , 可不就是一场旁观 。 未曾想要真正融入 , 也未及放松下来去贴近什么 , 观察、猜测、记录 , 在广阔的陌生中 , 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细节的敏感 , 进行有滋有味的旁观 。 《无中生有》中的三娜 , 投身热闹轰鸣的生活时总不能全心全意 , 常常生出一个抽身旁观的自我 , 审视生活、评度他人 。 这双旁观的眼睛不感情用事 , 尽量保持冷静 , 追求客观公正 。 譬如老叔家日子不宽裕 , 老婶还爱悄悄贴补娘家 , 亲戚都在背后议论批评 , 老叔心知肚明 , 但不说破 , 因为他觉得老婶对自己够意思 , 他有自己内心的公正 。 三娜旁观:舆论默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 , 不一定就是人间至理 , 生活本身提供的事实可能会有另一种微妙的平衡 。 旁观视角更易忠于事实 , 借三娜视角 , 刘天昭不但展现了人间生活的复杂性 , 而且超越了一般性道德评价 , 直接让多角度、多面目的生活本身进入审美视野 。
- 好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年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榜单|发掘大格局大气象作品,《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榜公布
- 燕飞@民间文学唐宋灵异录(一)
- 文学|专访|王跃文:文学是庄严的事,人间也不可能天天过年
- 中国|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 张行方@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捧起你的脸(十四行)
- |斩获茅奖入选“企鹅经典”,开启谍战文学风潮 《暗算》已经火了20年
- 读者@斩获茅奖入选“企鹅经典”,开启谍战文学风潮 《暗算》已经火了20年
- 火车#“文学疯子”顾城:杀妻后自尽,留一儿子“木耳”,如今过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