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三 )


第二层含义,当然是词人以强调的口吻,表明所赞咏的对象是柳树,而且“第一流”很明显是将柳树人格化了,将人的韵致巧妙地嫁接到柳树的身上。而且这一句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画面,词人都是以拟人化的手法从从各方面来表现它的风流。
【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两句,是词人描绘的第二个画面。大意是说:人们往往认为,柳树虽然是报春的使者,但人们更愿意将这样的头衔加在梅花的身上。
王观认为,人们的这种评判是有失公允的,是厚此薄彼的。词人认为,虽然柳树外观朴素,没有梅花那么娇艳,在吸引人们将将注意力放置到赏玩方面,也不及梅花那么让人趋之若鹜,但在送别的场合,柳树的代表性与文化底蕴是梅花无法比拟的。所以词人认为,第一流的头衔柳树是当之无愧的。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词人在这里非常巧妙地又将折柳赠别、折柳寄远、柳诗相赠的古老寓意融进了词作的意境中。折柳相赠这个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前面已经有所提及,但是在这里有必要再补充一下:
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桥柳色如烟,人们送别亲友往往送到灞桥上,然后折下一枝青青的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此后折柳赠别成为流行于送别唱场合的习俗,南朝诗人范云就写道:“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诗中的河桥指的就是长安的灞桥。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在古代,女子送别自己的爱人时,也会折柳相赠,场面是很感人的的。所以在词人王观的心中,柳条的丝缕可以系住离人的情感,使勿相忘。由此,词人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与梅花相比,柳是多情的,也是多情的象征。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是词人描绘的第三个画面。词人以清新自然、接近口语化的表达,赞美了柳树的袅娜轻盈的美姿,词人认为柳树独得天使的宠爱和迁就,以致娇纵得它的身材苗条、腰肢柔细了。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以柳条的纤细柔长来比喻女子曼妙的身姿,这在古典诗歌作品中,是极具代表性的。白居易《杨柳枝》中的的“柳袅轻风似舞腰”,温庭筠《南歌子》中的“娉婷似柳腰”,便都是以柳枝的纤细柔长来比喻女子曼妙多姿的身段的。
唐代以胖为美,而宋代的审美则是纤细。“惯得腰肢真个瘦”这一句就很能说明宋代人的审美观了,在人们看来,细腰是体现女性形体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柳树$咏柳诗词何其多,而王观的这首咏柳词却能脱颖而出,它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而以柳枝纤细来比喻女子曼妙的身姿与腰肢,在传统诗词中是很常见的,但大多诗句都乏善可陈,没有多少新意,只是一味地形态描摹,堆砌辞藻,追求华丽。
而词人王观却一反对形态的描摹,他 推陈出新,以自然的不加雕琢的口语化的方式,写出了柳如美人的天生丽质,光这一点来说,就难能可贵了。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两句,是词作描绘的最后一个画面,以柳叶来比喻女子的眉毛,柳叶眉这一极具形态特征的描摹手法,在诗词作品中是司空见惯的。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定西番》中的“人似玉,柳如眉”,宋代词人欧阳修《长相思》中的“玉如肌,柳如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