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章插图

《青春不解风情》(2001)
很多人说袁泉仿佛有一股仙气,她经常在人们快要忘记的时候冒出来,惊鸿一瞥,然后又消失在雾中。有的演员为了争取曝光率往往把自己的生活以各种方式暴露于公众视野。但,袁泉似乎更喜欢安安静静地生活,很少能在各种八卦头条中找到有关她的消息。
这种安安静静更是成就了袁泉独特的、有张力的表演风格。
艺术不仅是现实的摹仿,也是对现实的发现。我们常常倡导演员塑造角色的真实感,而往往忽略演员自身魅力对角色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角色不仅有人物魅力,更有演员本人为角色注入的强烈的烙印。
19世纪法国表现派大师哥格兰提出过两个自我的理论:“我不信奉违反自然的艺术,但我也不愿在剧场中看到缺乏艺术的自然。表演的魅力在于演员第一自我的发挥和第二自我的创造。”演员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有的演员会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用不同的角色掩盖其“第一自我”;也有的演员她/他的个人魅力让人无法忽视,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深深的烙印,角色也恰恰因为演员自身的魅力而成为无法被复制和替代的经典。
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章插图

《蓝色爱情》(2001)
袁泉的表演就像她名字一样,似一股淙淙的泉水,清澈、安静、自顾自地涌动。她自身的灵动与飘逸无法被角色掩盖,她是纯洁美丽的云之凡(《暗恋桃花源》),更是袁泉的云之凡。也许这种安静克制的风格是遇到的角色所致,非她本意。但对观众来说大概已经接受了袁泉表演的标签,也被她的魅力所折服。
无论哪种风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张力。袁泉这种安安静静地却有强控制力的表演始终产生一种张力,它要达到的不是声嘶力竭的宣泄,从感官上征服观众;而是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但要激起观众内心的澎湃,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但心却被紧紧地揪起;就像一根有弹力的琴弦,被拉紧到最大限度但又不至于被拉断的时候,产生的音色是最美的。
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章插图

《黄金时代》(2014)
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章插图

《后会无期》(2014)
文艺&文艺评论 | 袁泉:安静的力量
文章插图

《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
银幕上展现自我的魅力
袁泉在读大学时凭借电影处女作《春天的狂想》获当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人们记住的是她灵动活泼、极有天赋的表演;后来是《小鱼儿和花无缺》里的苏樱,依旧是美丽和灵动;再后来就是《大上海》和《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她以优雅的旗袍和美丽的红唇而打动观众。也许叶知秋(《大上海》)和吴小姐(《罗曼蒂克消亡史》)在电影里本身就是男主角心中的白莲花,让观众惊鸿一瞥,并没有给袁泉更多的创作空间。近年来,她在《我的前半生》《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一系列影视剧中的突出表现,逐步形成自身的表演风格,让袁泉的演技不容被忽视。
《中国机长》中,由于剧情需要,人物都带着氧气面罩,演员全靠眼睛表达在极端情境下人物情绪的挣扎。当袁泉扮演的乘务长毕男在机舱突遇释压后尽力平稳乘客们的情绪,试图确定乘务组人员的安全,从发现李沁扮演的周雅文被气流撞击晕倒的不安和焦急到后来周雅文终于回到工作岗位的踏实和欣慰,这些复杂的情绪完全由她那双秀丽的、带有异国风味的大眼睛诠释:饱含热泪又极力克制,后用坚定的眼神和稳定的声音安抚慌张的乘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