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茨|作家观察|杨清茨:文化类短视频的爆红不是偶然

编者按:21世纪以来 , 全球经济、科技迅速发展 , 文化、艺术紧密交互 , 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 , 人们的交往方式 , 社会和文化形态 , 都带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征 。 就此 , 围绕科学、艺术、心理、医学、伦理、环境等相关议题 , 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 , 邀约我国知名作家、诗人、学者 , 联袂推出“作家观察”系列访谈 , 敬请关注 。
回顾传统文化的“出圈”路径 , 我们不难想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 也是艺术普及的壁垒 。
文化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 , 近年来 , 传统文化频频“出圈” , 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 从2016年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节目《唐宫夜宴》 , 都成功打破了文化传播“壁垒” , 其策划推出的文化产品深入大众;再例如当下 , “上戏416女团”就是凭借一曲京腔翻唱的《赤伶》成为成功出圈的文化案例 , “上戏416女团”的文化“出圈”仅是偶然吗?传统文化“出圈”的背后是什么呢?
本期 , 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专访著名诗人杨清茨 , 带来了她的观点 。
杨清茨|作家观察|杨清茨:文化类短视频的爆红不是偶然
本文图片

杨清茨 , 诗人、作家、书画家、文化主持人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 光明网传统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杂志编委会执行主任 。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院副院长、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化交流学者、非洲多国文化大使及国内多家企业文化形象大使 。
诗作及散文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诗刊》《北京文学》《星星》《山花》《扬子江》《中国纪检监察报》《解放军文艺》等近百家报刊媒体 。 并入选《中国当代文学选本》《儿童文学》《汉诗英译》《中国2020年诗歌作品榜》《世界抗疫诗精选》《世界华语乡愁诗精选》(中英双语版 , 已于芝加哥学术出版社出版)等多个文学版本 。
主创的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 。 获第八届长征文艺奖及文学领域多项奖项 。 诗歌收录央视人文类大型电视纪录片《笔尖上的中国》 。 诗歌《心灯》荣登中国教育电视台2018年“诗意中国”春晚压轴节目 。 诗歌及散文常被《学习强国》转载 。 书画作品作为重要礼品多次馈赠多国总统及大使 。
杨清茨|作家观察|杨清茨:文化类短视频的爆红不是偶然
本文图片

1.您认为传统艺术如何传承 , 并在当下流行艺术中 , 实现“艺术转码”?
杨清茨:应当是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让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趣味十足 , 展现的形式更加新颖 , 更加多元化 。 好比一个命题作文 , 可以以一个主题联合各式各样的形式 , 譬如舞台、诗词歌赋、礼乐等联手创作出佳作 。 “创意”是艺术的点睛之笔 , 不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模式化形式 。 优秀文化的成功 , 离不开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 创新表达、科技赋能以及跨界合作 , 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当代)文化相融相通 。
2.您认为 , 传统文化“破圈”的要义是什么?
杨清茨:传统文化的“破圈”、“出圈”现在是个新名词 , 是个极现代、极时髦的高热度词语 。 我们一直在讲四种文化 , 这四种文化是指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 现在国家强调四个自信 , 其中一项就是文化自信 。 而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 可让一切皆不可能变成皆有可能 , 皆可“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