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莱布雷希特读阿伦特传记︱男人因恨她而团结在一起

歌剧|莱布雷希特读阿伦特传记︱男人因恨她而团结在一起
文章图片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Kei Hirut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21, 288pp
歌剧|莱布雷希特读阿伦特传记︱男人因恨她而团结在一起
文章图片

Critical Lives: Hannah Arendt, Samantha Rose Hill, Reaktion Books, October 2021, 230pp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静好时代 , 我曾经飞去一座德国小城看一部描绘两位哲学家之间爱情的歌剧 。 这段爱情绝非柏拉图式 。 汉娜·阿伦特当时十八岁 , 没有父亲 , 尚是处女 。 马丁·海德格尔已经三十多岁 , 已婚并有两个儿子 , 是他所在学科的领军者 。 在现代话语中 , 这是一个发生于校园中的典型#MeToo场景 , 是对信任和责任的滥用 。
【歌剧|莱布雷希特读阿伦特传记︱男人因恨她而团结在一起】阿伦特并未如此提及此事;实际上 , 她成功保证了让这件事在她去世之前无人知晓 。 但这场老师对学生的性掠夺给她留下了终生的影响 。 现如今我们对她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是时候重新评估阿伦特了 , 在极权主义研究领域她是一位主要的哲学家 , 其影响力塑造了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 她又堪称一条出色的变色龙 , 会将自己转变为纳粹的智性辩护人 。
海德格尔在生活和思想之间划分了一条界线 。 他告诉学生 , “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然后死去 ,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思想” 。 艾拉·舍里弗的歌剧《平庸的爱》投射了他的一些观点 , 即人类个体 , 哪怕是怪物 , 也是无趣的 。
平庸是一个关键词 , 这个名词使阿伦特在国际上声名狼藉 。 她为《纽约客》撰写了记录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的冗长报道 , 标题为“平庸的恶” 。 艾希曼是希特勒大屠杀的首席执行者 , 一个将数百万男女儿童送入死亡集中营的官员 。 在汉娜·阿伦特看来 , 即使以希特勒时代逃离德国难民的角度进行观察 , 艾希曼的形象 , 只是一个无聊的官僚 , 一个无名小卒 , “既非变态也不暴虐……正常得可怕” 。 她认为 , 根据法律和逻辑 , 他不值得被逮捕、审判或处决 。
她的立场激怒了道德哲学家 , 使她暴露在一群前互联网时代的抱持着不成熟观念的私刑暴徒之前 。 阿伦特既没有退缩 , 也没有回避 。 她对她的挚友玛丽·麦卡锡这么说:“痛苦 , 只是存活的另一种方式 。 ”
萨曼莎·罗斯·希尔的新传记将阿伦特重新定位为现代的女权主义英雄 , “高标准、不退缩、有主见” , 随时准备在她进入的领域中对抗男性的统治地位 。 从她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中期开始 , 她开始将自己描述为一名政治写作者 , 而非哲学家 。
她会说:“被人称赞是件好事 , 但被人理解就更好了 。 ”希尔博士是巴德学院汉娜·阿伦特中心的助理主任 , 她认为 , “阿伦特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我们可以在其中参考考证 , 以帮助我们达成理解” 。 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这样的评价 。
即使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阿伦特于1975年去世——她所点燃的怒火仍然会烧着人的眉毛 。 一项新的哲学研究审视了她与文雅有礼的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爵士的关系 , 描述了他们1941年在纽约的第一次会面 , 可谓一见成仇 。 而这关系还会变得更糟 。 伦敦的费伯出版社在1958年询问伯林 , 他们是否应该继续推出新版的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 , 伯林的回答堪称经典的拆解 。 “我不推荐任何出版商购入这本书的英国版权 , ”他如是答复 , “对这本书有两点意见:它不会畅销 , 而且它也不是本好书” 。 而这仅仅是用来热身的开场白 。 在将这本书的内容一一粉碎之后 , 在报告的最后 , 伯林又回到了对“好”的确切含义的沉思 。 他继续写道:“阿伦特博士在谈到道义德行时写道 (第75页) , ‘基督教对好的要求’是‘荒谬的’ 。 那么要求一本书是好的也同样‘荒谬’吗?让我们希望她也这样认为 。 那么有人告诉她的这本书不好的时候她也不会在意了 。 ”在由写作者遭遇到的各种拒信组成的漫长而有趣的清单中 , 这封回信也堪称是所有拒信中最为斩钉截铁的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