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亦邻:认知症并非不幸的开始,积极照护病人使自己成长|专访( 三 )
新京报:照护过程中,在老人的各种表现面前,照护者难免会面临焦虑、恐惧等情绪波动,最后怎样克服这种厌倦、愤怒甚至是抑郁情绪?
亦邻:我姐姐会通过瑜伽、朗读、舞蹈的方式来改善她的情绪。我们三姐妹还有一个小群,我和妹妹感受到姐姐情绪不对的时候,也会及时开一个视频会,一起来帮她解决问题。我妹妹从事创意舞动教学与编导工作,她会教我、姐姐、还有妈妈用身体来表达情绪。创意舞动不仅可以帮我们灵活身体,还会帮助我们打开心灵。我姐姐是比较内向的人,我和小菀在和她说话时会特别在意她的反应,害怕说的话让她不高兴。但姐姐在和小菀一起舞动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愿意表达和沟通,并学会有话直说,现在我们和姐姐相处起来轻松多了,少了很多顾忌。
文章插图
新京报:在共同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们彼此之间就会更加的有一种集体感和归属感,对吗?你们三姐妹的关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亦邻:就是重新找回了主心骨。爸爸是我们家里的主心骨,在他离世以后,家庭关系变得很松散。妈妈生病之后照顾她变成了我们三个共同在做的一件事。料理完爸爸的后事后我说:“我们要好好地计划一下,接下来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我说完这句话之后,就有强烈的责任感,会觉得我们仍然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妈妈生活得更好,我们三个必须更紧密地靠在一起。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共同分担,遇到快乐我们可以互相分享。我们三姐妹的关系比以前更加亲密,这也是妈妈生病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正向影响吧。
照顾认知症患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新京报:现在社会上有人会认为认知症就是“老糊涂”。应当怎样让大家改变这种偏见?
亦邻:我觉得这种偏见是因为这个病叫“老年痴呆”,这个词首先会让人有耻感,其次会带来误解,会认为它是老年人专有的病,“痴呆”也会让人认为得了这个病就成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子。想要改变这样的偏见首先是要改变对这个病的称呼,像中国台湾等地区就改叫“失知症”,日本叫“认智症”,中国香港叫“认知障碍”。“认知症”客观地描述了这个病的基本症状,词性不带负面信息,因此国内的全球化社会行动——“认知症好朋友”用“认知症”来替代痴呆。认知症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得认知症,也不是所有的得认知症的人都是老年人,有些认知症人士就是三四十岁,而有些人到了八九十岁也没有患病。我希望认知症这个称谓在中国大陆能够被推广,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学习相关知识,要了解到认知症并不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它是脑部疾病引起的。认知症不仅仅是丢失记忆,得了认知症,也可以好好生活,尊重认知症人士。如果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对认知症人士使用友好的语言,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创造出一个友好的环境,我想就能改变这种偏见吧。
文章插图
新京报:在学习认知症相关知识过程中是否有了解到国内外的阿尔茨海默症照护的案例?有没有照护得比较好的案例?
亦邻:据我的了解,日本在这个行业里是领先的,包括像“认知症好朋友”这样改善病耻感的社会运动也是日本最先提出来的。洪立老师曾在公号乐知学院中发表过《从儿童到老年·用蒙台梭利方法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文中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地方的老年专业工作者把蒙台梭利和认知症照护相融合,发展出一套认知症照护支持体系性。它是一套以长者为中心,按照个人兴趣、优势、技能和需求,设计安排活动与角色,以及生活常规任务的体系。还会提供一个完备的环境来弥补长者的认知或身体功能的缺损,支持他们发挥现存的功能,让他们照顾自己和他人,获得生活的意义感。我们国家第一家引入这种照护体系的是光大汇晨北京科丰老年公寓。
- 薛一瓢$名医叶天士和人比试医术,却故意不治一位病人,无人知晓缘故
- Google|身在职场,“丛林法则”不是唯一,掌握三大法则,提升自我认知
- 穿衣搭配|关于詹姆斯你不知道的一些事情!颠覆了你的认知!
- |社交中的五点思维方式,能帮你提高认知,值得看一看
- 汉文帝#薄太后:真正通透的人,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
- 认知#学习书法想走得远走得稳,必须具备这七个基本的认知
- 古墓|山东出土5000年前古墓,墓主身高2米颠覆认知,古人真比我们高?
- 书法|颠覆认知:漂亮的字可不一定是书法!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认知@书法老师揭秘:影响书法进步的4个认知,你有吗?
- 陈振濂!同样写春联,一位中书协主席,一位文联副主席,自我认知是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