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显德
文章插图
过去的生活经历往往成为现在的美好回忆,经历越深刻,现在回忆起来越深邃,感到越有意思,越有味道,滋味悠长。有时,那一个个生活片段还能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过去生活经历过的担杖便是如此,它时不时地就会从脑海深处颤悠悠地晃动到我眼前,我想这就是感情使然,由不得你的笔不动弹。那就一股脑地打开尘封在脑海几十年的记忆吧,让担杖从心间走向笔端,让美好的回忆凝炼成文字。
担杖,是过去农村家家户户最普通和常用的工具,也是家中必备之物,它的最大用处就是挑饮用水。它的制作有南北之分,南方的担杖大都是竹制的,北方的担杖大都是木制的,当然,都有例外。担杖的两端分别固定着用三至五扣铁环连着的担杖钩,那是当年小学教师形象教的大大的问号。整个担杖钩呈敞开式钩状,便于勾挂水桶提手、篮子把等。
从记事起,我就认识了担杖。那时候,我家的担杖就立在东门框与砖把形成的垂直拐角间。儿时喜欢两腿跨到门口上“骑大马”,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小娃娃,骑大马,骑大马,嘎哒嘎哒骑到姥娘家……”一边骑,一边喊,从门口西骑到门口东,再从门口东骑到门口西,骑着上瘾就忘乎所以了,脚下不觉被担杖钩挂住了,屁股往前一挪,只听担杖钩“哗啦”一声,担杖随即倒了过来,幸亏偏向一旁倒去,没有打着我,不过把我惊吓的哭了起来。祖母一听,慌忙跑了过来,再见担杖倒了,明白了怎么回事,忙问:“打着没有?”我已止住了哭说:“没有”。祖母接着祷告着:“孙子,好了,孙子,好了……”这事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而这担杖却给我留下了铭心刻骨的印象。从此,我家的担杖再也没立到门框边,直到我和弟弟、妹妹都长大。
随之慢慢长大,我渐渐懂得了担杖的用途。我看到了父亲用它挑水,挑生产队里分的少量的粮食;我看到了母亲用担杖挑着小麦、玉米到磨坊里磨面、磨面子,挑出姜后掰下的姜母。从此,我知道了担杖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它有那么多的用途。我也就忘记前嫌,对它肃然起敬了。
儿时经常听祖母、母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是牛郎用担杖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宫,王母娘娘回头一看快追上了,接着从头上拔下发簪,划了一条线,成了天河。把牛郎和织女永远隔在两边。担子两边挑着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就是两颗担杖星。这虽说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根担杖从人间挑到了天上,挑出了牛郎织女离别情,挑出了牛郎织女相思路,挑出了天上人间之大美。这赋予了担杖几多浪漫情调和多么高远的意义啊!
儿时常听大人们说着一句话:“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以为说着玩的,轮到自己头上就真切感受到了这句话丰富内涵。那时候,属大集体时代,男劳力一大早就要到庄稼地里锄地,为节省时间,都不让回家吃饭,让家人去送饭,有时坡地离家十多里远,中午也需要送饭吃,这么远的路真是累啊!那时候,所见乡间小路上送饭的,大都是老婆、孩子,我家那时主要靠我给父亲送饭。就为这,父亲用长约一米半的竹板为我制作了一个小担杖,专门用于送饭。
文章插图
记得那时到石砬子、马先口子等十多里的地方去给父亲送饭,真就用上了小担杖。我用小担杖一头挑着饭,一头挑着水,开始一上肩,感觉很轻松,可走到了半路,就觉得担子越来越重,想停下来歇歇,又怕父亲在地头上等着吃饭心急,索性不歇息,能坚持就坚持。这时候,我才真正体验到:“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长路无轻担”的深意,及至赶到了地头,小小年纪的我已累得浑身没劲了。只听大人们说:“这里太远了,不用说送饭,光走路也累草鸡了”。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当代著名书法家姜军书法作品欣赏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苏轼|西湖记想苏东坡
- 陈伟@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陈伟 作品展
- |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李金占作品展
- 苏东坡#西湖记想苏东坡
- 礼乐文明|解读丨“通情达礼”的当代启示
- |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