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范小青: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 二 )


正如范小青所说,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可当它扑面而来的时候,又怎么去分辨哪些是吉光片羽,哪些是一地鸡毛?“其实我们作家写的,既是生活,又不是生活,要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之外、之上的意义。这就需要锻炼我们敏锐的直觉。”在她看来,提炼生活第一需要我们判断什么样的生活实例,进入文学作品能够“提升”起来,什么样的生活实例,仅仅只是生活而已;第二还要学会从生活出发进行虚构,“这个虚构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你所提炼出来的作品的意义。一旦对生活,即便是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有了哲学的感悟,你的写作就有了方向感,日常的琐碎的东西,都成为精华了”。
她从日常琐碎里提炼出的精华,可以概括为“寻找”。从20世纪80年代的成名作《裤裆巷风流记》,到新作《灭籍记》,人对物的寻找,人对人的寻找,人对梦想、情感、价值、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寻找,构成了范小青创作的主题特色。
“寻找不是为了寻找而寻找,而恰恰是从生活中感受到了混乱、荒诞、不确定,由此困惑渐生,于是开始寻找。比如现在我们从微信朋友圈或各种群里,可以看到无数不知真假的消息和文章。”范小青说,“在真假难辨甚至黑白颠倒的混杂环境中,我们怎么办?亲身去经历、去寻找,寻找真相、寻找真理。”
在《灭籍记》中,范小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主人公吴正好“寻找”自己身份——“籍”的故事。“《灭籍记》的故事有些荒诞:活生生的人,需要一纸身份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一个不存在的人,却一直依靠身份‘活’在世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奇事,是新旧交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旧的规则正在打破,但尚未完全消亡,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却尚未完成,这中间会有缝隙,缝隙里就有文学的种子。”范小青说。
这些关于“寻找”的故事恰恰反映出她对文学功能的思考——文学不提供“答案”,和书中人一样,读者也需要亲身去作品中“寻找”。“作家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编织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呈现给读者,读者会读出其中的真实和虚幻,或者既真实又虚幻,或者既不真实也不虚幻——这样的感悟,就是文学传递的新的观念。”范小青说。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4日 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