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故宫有一群“大工匠”( 二 )


对前人书画的研习与临摹,是中国书画技艺的一部分。东晋画家顾恺之通过临摹前人绘画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巧,顾恺之自己的名画也被后人临摹,比如现存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专家们普遍认为其实是隋末唐初的摹本;他的《洛神赋图》其实是宋代的摹本。
宋代设立了官方画院,聚集名家临摹古书画,宋徽宗赵佶亲自挥毫,临摹大量前人绘画作品。至今存世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等名作,正是宋徽宗命令画院中的画家临摹复制的作品。后来,人们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件,或者出于传播和借鉴技法的目的,往往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这并不是有意作伪。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出现了地区性的复制工场聚集区,比如苏州片、河南造、松江片、绍兴片、江西造等。这种民间的复制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伪造名画以牟利的行为。
清代宫廷大量收藏历代书画,乾隆皇帝本人就酷爱书画,他鉴定水平有限,又好品评藏品优劣,往往给后世平添笑柄,比如他曾对黄公望真伪两本《富春山居图》颠倒品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近16万件古书画藏品,如何进行保护,成为故宫的重要课题。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既可以通过装裱修复的方式让这些古书画“延年益寿”,也可以借鉴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进行临摹复制。
20世纪60年代,故宫成立了文物修复厂,古书画临摹复制组成为最早设立的三个组之一。当时故宫从上海、江苏等地聘请了一些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他们原本在民间被称为“做假画”的,进入故宫后,把一身绝艺用在了文物保护上面。
临摹复制的流程首先从做绢开始。临摹组不会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绢,因为那些绢与古书画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会订购半成品的生丝绢或仿古绢,拿回来后根据复制画作的需要,重新染色加工。然后是勾线稿,用数字扫描的方法把线条勾下来,过稿到绢上面。然后,依次进行上墨稿、设色、调色的工作。最后,进行摹款和钤印,完成后进行装裱。
比起古人临摹复制的技艺,故宫只是多了一些现代胶版和透明纸。2011年,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书画临摹复制和做假画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能不能鉴定出文物原画作和现代临摹复制品?
故宫第一代临摹复制师会在自己的临摹画作上落款,以区别原画作。到了现在,故宫靠科学、严格的收藏制度区别原作和复制品。而且在临摹复制的技艺要求上也有相关措施,并不是文物有多旧,临摹复制师就要把复制品做成多旧,他们会把复制品做得新一点,与原作有一点儿差别,然后任凭复制品随岁月流逝,慢慢地、自然地变旧。这样的理念与“做假画”完全不同。
■ 青铜器无言 锈迹斑斑在
《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齐国索要鲁国珍藏的鼎,鲁国拿了赝品给齐国。齐国人认为这是赝品,鲁国人一口咬定这是真品。齐国君主要求让鲁国名士乐正子春来明辨真伪。乐正子春问鲁国君主:“你为什么不送真的鼎过去呢?”鲁国君主说:“我喜爱那个鼎。”乐正子春回答说:“我也爱自己的诚信。”这个选入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故事,揭示了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开始伪造或者说复制青铜器了。
到了宋朝,由于北宋皇室热衷古董,大量收集上古青铜器,当时的作伪者已经开始在新铸铜器表面加工作锈。
到了明朝,复制青铜器行业中除了作锈技术,还出现了焊接技术和简单的修补技术。可以说,从那时起,简单的青铜器修复技术已经萌芽了,只是还局限在民间作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