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故宫有一群“大工匠”( 三 )


到了清末民初,在全国形成了青铜器复制的四大流派,分别是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和西安派。故宫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主要源于北京派。
1972年的一天,从宫中流失近70年的西周班簋被文物人员在一处废品站发现。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20行近200字,记载了周王命毛公征伐东国的事件。班簋1/3的器身已经被砸毁,四高足只能拼对出一足,器底变形翘起,内底有一洞,铭文残缺3个字。
这件残破的国宝交到了赵振茂师傅手中。赵师傅经过翻砂铸造,将器身及另外三足补配完整;又将底部整形、焊接,以焊锡补配残缺部分,参照《西清古鉴》对应的铭文,摹写、錾刻,复原了铭文缺失的三个字;再经过做旧,最终使班簋恢复其2000多年前的神韵。赵师傅的修复工作被拍成了纪录片。
1983年,故宫青铜器修复团队曾为英国相关单位复制了从商代到唐代以青铜器为大项的共32件文物,每件文物均做了50件复制品;1995年,又为日本有关单位做文物复制品500多件。
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理念与西方现代的文物保护观念是矛盾的。中国的整形、焊接、作色等青铜器修复技术,目的是尽量让人们看不出修复的痕迹;而西方修复理念则要求修复的部位、技术有“可识别性”,必须让人们能够看出修复痕迹。
新一代故宫人并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方,而是在工作中“顺势而为”。比如,如果一件器物残件少,他们倾向于不补全;而如果残件超过一半,又有可考的资料对照,就可以考虑补全器物。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