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三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说:“2003年《海上油画丛书》,我是王劼音老师那篇文章的主编,第一次有了长篇采访,当时那个题目是《无尽的风景》,这个世界是永远在变化的,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世象的变化,而且是处理方式、使用媒材里所含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的40后身上是非常可贵的,他做版画20年,油画20年,水墨还得20年 。赵大钧对鲁美有较大影响,他都是以生色为主的,他现在83岁了,王老师用的是旧色,旧色用的人多了去了,但王老师做得好,为什么这样说?有人在装旧,这些年来有一批人装作怀旧,装作佛系,装作历史有包浆,那是假的 。”
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李旭说:“赵大钧先生给我的感觉,鲁美学校从苏派寂静模式里继续发展出来的那个底色,他参与了,他是很重要的旗手,有号召力,在他的影响力,一大批的青年得到他的号召,他的变革精神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王老师试身上有一股少年气,他的思维不像这个岁数的人,他八十年代去了奥地利,受到的影响很大,可以说他艺术的语法改变了,他要说自己的语言,但是语法发生了变化,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回到对王老师的定位,我觉得王老师他应该是文人艺术的传承者,‘明四家’这样的人活在今天就应该画这样的画,就是文人精神的延续,尽管材料不一定跟古人一样,媒介都不重要,但是我觉得这是江南文化,探足美学正外的一个延续,这种精神是当代画的代表人物,那些人物活在今天的话未必画的比他好 。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课,讲到最后就会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说你不管是做一个艺术家还是设计师,你是在视觉上拥有表达欲望的表达者,首先你得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因为现在的艺术家中间有很多是半文盲,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首先得是个文化人 。”
油画|“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策展人沈奇岚说:“我第一次听赵大钧这个名字还是通过贾蔼力,我当时问贾蔼力谁影响了他,他就梳理了一遍,其中就有赵大钧 。刚刚在展厅里面看,我看到王老师有一幅很漂亮的花,特别喜悦,我就忍不住了,因为我的知识系统在那里,我就马上想起了卡茨的画,我觉得王老师的画放在旁边一点不逊色 。”
艺术评论家、上海人美社副总编徐明松在发言中认为,赵大钧跟王劼音在年纪上是相近的,可以说他们整个的经历也是相似的,但是他们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管是风格、面貌到艺术源的差异性,背后也是隐藏着很多东西 。我整个的感受,赵大钧的画和王老师的画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一种是非常强烈的情绪流动,就像赵大钧画炼钢厂到最后完全是堆积的色块,这种情绪的流动跟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变化,包括鲁美的变化,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深究的,是从具像慢慢走向抽象的过程 。再说王老师,他本质上是一个中国人,他不可能变成古人,也不可能变成西方人,为什么?艺术家只能面对当下,艺术家只能体验内心的真实,他内在包容的核心我认为是非常中国的 。”
赵大钧1992年作品《坐着的女人体》
油画|“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
文章图片
王劼音近作局部
油画|“汉柏·江声”里,看两位八旬名家的南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