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北京中轴线,一张三千年前的图纸仍在施工( 二 )


“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北京中轴线之于北京城有着什么意义,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有着精彩的描述:“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跟随梁思成的“导览”,由南向北,从外城最南的正门——永定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面向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
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梁思成感叹。梁先生说的是一条线,但又不是一条线,是这条线上的建筑群、街道、城市空间,是所有的这7.8公里。
“遗产”仍在生长
北京中轴线由一系列历史建筑群、历史地标和历史道路(含道桥遗址)共同构成。其中,历史建筑群包括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含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及箭楼、天坛、先农坛。
可能熟悉世界遗产的朋友会问,北京中轴线包含故宫、天坛,万宁桥所在区域是大运河的一部分,中轴线已经有三处世界遗产,为什么还可以申遗?
遗产&北京中轴线,一张三千年前的图纸仍在施工
文章插图

2021年8月29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大学生们开始北京中轴线古建的实地测绘工程。视觉中国 供图
申报世界遗产,是一个不断经营积累的过程,一处世界遗产中包含两处甚至三处遗产,或者把几处又重新组合成一处,都是可以的。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案例,是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欧洲7个国家联合申报的“欧洲温泉疗养胜地”,就包含了多处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最终也申报成功。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和以往故宫的价值、天坛的价值,都不一样,完全可以申遗。
从城市形态来说,中轴线反映了中国人理想中的城市,在我们想象中,城市就应该是这样。直到今天,人民大会堂,是政治活动空间,天安门广场,是国家礼仪活动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文化教育场所,中轴线与我们的现实依然息息相关。面对今日世界,要有定力,心中的秩序很清晰,就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持续的发展。
从建筑美学上,中轴线形成了一个秩序恢弘的景观系统,沿着中轴线去拍摄,可以拍到无数好照片,这是一座城市近800年的积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从元代到今天,多民族、多时空交融,体现在这条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