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古厝|世遗大会带火闽清古厝( 二 )


“前面就到典利厝了!”距吴孟超院士馆不远处有一座带有鲜明中原建筑风格的古厝——典利厝 。 这是一座典型闽清古厝 , 在整体上呈现出典雅的白墙灰瓦外观特征 。 作为当地刚引进的干部人才 , 李国瑞却已能将古厝特点介绍得头头是道:“典利厝正门前方是一个半月形水池 , 主要用于防火 。 远处那处石砌城墙 , 喻‘玉带环腰’ 。 那棵300年的榕树 , 相传旁边卧着一只龟和一条蛇 , 称为‘龟蛇把’ , 这一切显示出设计者意图构筑出的‘山水人房’的和谐关系 。 ”
1899年 , 闽清人黄乃裳举家迁往新加坡 , 先后3次招募移民赴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诗巫开垦 , 并创办《福报》 。 时至今日 , 马来西亚已有20多万闽清籍华侨 。 当地华侨带回充裕的资本和南洋建筑风格 。 “园庐式建筑”也在闽清大量出现 。 天儒楼、臣庐、昌庐、慈庐等建筑在风格上广泛地使用青砖立柱、券式拱门、拱窗、玻璃窗、百叶窗、西式栏杆等西方元素 , 与本土建筑风格融合 , 形成了“穿西服戴斗笠”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
由于这些古厝显示出文化遗产特有的历史价值 , 目前闽清县已经集中修缮20多座历史建筑 。
基于多样特征
阐释闽清古厝文化价值
福建地理位置优越 , 地形地貌独特 。 有山有海的格局下 , 居民塑造出多元的文化信俗与多种样式的民居古厝 。 闽清古厝同样集中体现了文化多样特点 。 闽清盛产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树种和红土、花岗岩、山石、竹子、芦苇等建筑材料 , 为古厝建造提供了充足原料 。 所以仅以一县之域就云集多种多样的建筑元素 。 除了中原与江南风格的传统古民居 , 海外移民独有的园庐建筑和番仔楼等外 , 还有体现客家文化特点的寨堡和围屋 。
“闽清的清 , 既指山清水秀 , 也代指闽清女性 。 闽清山中有水 , 封建思想没有那么深重;地狭人稠 , 女性也得参加劳作甚至要独当一面 。 所以在闽清 , 许多古厝还由女性独立主持或参与建造 , 这也是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 ”著名福州地方文史研究专家陈初越这样形象地描述 。 闽清的娘寨、冬筹寨、四乐轩都由女性主持或参与建造 。 “这其中映衬出闽清独特的女绅文化 , 孕育了男女平等的观念” 。
闽清学者将当地的文化总结为8个方面的特点 。 在闽清各类古厝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闽清文化特征 。 如二陈故居对应了礼乐文化 , 许氏宗祠展现了状元文化 , 当地的园庐建筑映衬了华侨文化 , 闽清义窑与陶瓷文化、六叶祠与祠堂文化、金沙圣君堂与非遗文化有着紧密关联 , 宏琳厝则代表了典型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这里水乳交融 , 不仅催生出多元共存的古厝文化类型 , 也使得闽清成为建筑之乡并获得“东南瓷都”之称 。 闽清的农产品也很多元 , 粉干、糟菜、橄榄是三大农业品牌 , 而且能形成一镇(乡)一品的规模 。
文化多样性如何凝结为更为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前后 , 我们开始着重挖掘古厝与八大文化之间的联系 。 ”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梅城镇担任副镇长的陈国镇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创建‘中国礼乐之乡’‘世界礼乐之都’ , 积极与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合作 , 深入探究古厝中的礼乐文化 。 ”
以社会价值
引领古厝“走出”深山
闽清古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然而其现状却不乐观:除自然灾害带来的损毁外 , 许多建筑还面临年久失修和随意翻新改造的局面 。 福州各地先行出现的古厝保护热潮 , 与闽清相邻、著名的永泰庄寨成为走红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变化都为闽清带来了希望和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