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东西问)考古文旅|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文章插图

作为全球最大的线性文化遗存,丝绸之路上分布有多少世界文化遗产?它们记录了什么样的历史与环境的变迁?对当今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意义?又该如何活化、利用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西安地图出版社最新联合研究编制出版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简称丝路世遗地图)中,这些问题或许能找到思路和答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丝路世遗地图主编、中科院空天院王心源研究员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表示,丝路世遗地图呈现的既不是一般的遗产地分布图,也不是单纯的专题图,而是希望把亚、欧、非等大洲的世界文化遗产,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框架里,与赋存的环境联系起来、展现出来、活化起来。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文章插图

王心源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最新研究编制出版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丝绸之路究竟是条什么样的路?
“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王心源指出,丝绸之路是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构成的路网系统,是当时世界物流系统的“动脉血管系统”、信息传递的“中枢神经系统”。丝绸之路也是古人披荆斩棘、劈波斩浪的交往之路、求索之路、信仰之路、发展之路,它交流了货物、沟通了文化、发展了经济、促进了繁荣。
这条伟大而厚重的人类文明之路,沟通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交往,把诸多民族、众多地区联系在一起,连接成为人类千百年来重要发展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宗教信仰传播的骨干通道。
王心源介绍说,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著作《中国》中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贸易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学者赫尔曼将丝绸之路的终点延伸到叙利亚,并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1913年,法国东方学家沙畹把中国古代与外国的海上贸易与交流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通道(线路)的代称广为中外学者所接受,也逐渐为社会大众所熟悉。
丝绸之路#东西问·考古文旅|王心源:丝路世遗地图如何联古今通中外?
文章插图

2021年11月,北京,市民欣赏“莫高声犹在”展览。该展以投影、声光与壁画还原等形式相结合,开放式地再现敦煌及“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与辉煌。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 摄
王心源表示,最新出版的丝路世遗地图是对丝绸之路的活化与展现,时间上没有区分历史上那些一段段不同时间的线路,空间上也不局限于李希霍芬定义的丝绸之路,而是涵盖数千年来亚、欧、非等大洲的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等长距离交流形成的通道与路网,它包括约3.38万公里的草原丝绸之路、约8.53万公里的沙漠或绿洲丝绸之路、约1.07万公里的南方丝绸之路和约5.46万公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总长度超过18万公里。
为什么要研究编制丝路世遗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