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跋扈为谁雄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古诗朗诵:“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什么意思?古诗朗诵:“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杜甫《赠李白》
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化自杜甫的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全局可以解释为:我独自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我如此狂放不羁究竟是为了谁呢?
赠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 , 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 , 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 , 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 , 所以说“愧葛洪” 。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全诗书法1、全诗《赠李白》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2、注释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 , 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 , 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3、译文秋天我与你相逢时,你还像飘蓬一般云游四海;你在求仙炼丹方面未有大的成就,内心一定会觉得愧对炼丹大师葛洪 。壮志难酬的你,只能在饮酒和狂歌中虚度春秋;你不守常规 , 狂放不羁,但在我眼中,当世之雄,除了你还有谁呢?4、赏析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 , 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 , 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 , 抑扬顿挫 , 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 。犹云平生飞动意也 。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 。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 。跋扈,强梁之意 。考《说文》:扈,尾也 。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什么意思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原文和作者是什么?

飞扬跋扈为谁雄

文章插图

(原文)七绝·赠李白---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解析: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 , 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李白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 。参考资料杜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1959
“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诗人杜甫写给谁的赠别诗?A. 李白

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好么看来你对李白不是很了解啊,你应该多看看了解下李白你就知道这4个字用的多恰当了..
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

李白一辈子恃才傲物,志在天下,但终究官场失意,大志难抒,没有实现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梦想 。倒是酒酣兴至醉里梦中抒发豪情逸志愤懑牢骚的信手之笔成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由此塑就了他矗立中国诗坛万年不朽的灿烂金身 。杜甫的这首《赠李白》,可以说是写尽李白一生风貌的传神之笔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谁的诗句1、 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 。
2、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3、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 , 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全文 。【飞扬跋扈为谁雄】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余光中的《寻李白》,意思是——无限量的饮酒 , 无节制的放歌,白白消磨了岁月;恣纵不羁 , 怀抱高远 , 又有谁来赏惜你的勃勃雄心?二、附原文如下:寻李白作者:余光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树敌如林 , 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 , 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 , 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 , 你说过 , 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狼啼不住 , 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 , 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长安却早已陷落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赏析:《寻李白》一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 。余光中曾在《莲的联想诗集?后记》云:“怀古咏史 , 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 。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 , 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 。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 。《寻李白》的开篇轰然而起 , 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 , 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 。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 , 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 。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曰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六十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 。”《寻李白》的语言,密度高而弹性大,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 。如“和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与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苦吟”一句 , 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炼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的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 , 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 。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是“小”与“长”运用了西方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与“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怨”,更觉文字向内紧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 , 义有多解,令人咀嚼 。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 , “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是为雄奇骇俗之句 。三、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 ,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哪首诗中的?全诗内容是什么?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两人虽然相差11岁 , 且性格炯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录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1首 。《不见》中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又云:“余亦东蒙客 , 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

飞扬跋扈为谁雄 原文 是那首诗 全文 作者(原文)七绝·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李白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 。具体解释的意思 , 本人就把百科里的复制来了 。解析: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 , 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表达的什么情感呢?是谁的诗句?原作]
唐·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

"飞扬跋扈为谁雄?"中的"为谁雄"是什么意思?比较接近为了谁而逞强

意思是又有谁来赏惜你的勃勃雄心呢

音乐是不是属于艺术和文学?音乐属于艺术的一种,这种艺术不同于静态的艺术,这种艺术是声音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规律性的艺术,属于动态的艺术;音乐和文学是有联系的,但不属于同一个范畴,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和灵感可能来自文学,如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纯粹音乐的艺术性在于它不具有具体的意义表达,它是通过激发听者内心的感触而使之发生变化,而文学是有具体意义的表达,两者的艺术特征有所不同 。

音乐 , 绘画和文学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美术是直观的艺术,是建立在视觉触觉的基础上 , 多以绘画、雕塑等为表现形式,具有时空的凝结点特性 。
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多为思维载体方式,音乐为乐音(声乐、乐器等发声)配以旋律、速度、曲式配器等形成的感官意向艺术,可以说是多维时空的艺术;而文字多以地区、地域、民族、种族为基础,使用文字符号等形式载体,完成对思维、认知的反应,映射出人们复杂思维理念的模式 。
简单说:美术再现型强,音乐延展性强,文字思维表达性强 。

音乐和文学,一个用来听的一个用来读的,存在什么关系?音乐是用来听的 , 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文学是用来读的 , 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这两者都是人类思维表达的承载体 。音乐和文学是非常相近的 , 可以说他们两者之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拿中国的文学来说,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配乐歌唱的传统 。《诗经》既是辞章又是乐章,它分为《风》、《雅》、《宋》三个部分,而大部分都是与音乐合二为一的 。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诗词的普及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 宋朝是我国最早音乐形成的时期 。而现代的很多流行音乐引用或灵感,也是出自经典文学作品 。如:歌曲《但愿人长久》就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再来说说西方文学与音乐,最早的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是在古希腊,其音乐作品大多以《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为主题 。歌剧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与文学的融合,“复兴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主张 , 使取材于希腊神话,且具有朗读性的歌剧开始出现 。二战过后,在物质发展迅速的状态下 , 精神文明出现了危机,此时的西方文学有很大部分的唯心主义成分,而音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 。由此可见,音乐和文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形态 。并且这两者在相同的背景下更加呈现不可分割的状态 。如果说文学是用文字写的文章,那么音乐就是用音符写的文章 。在我看来,音乐就是语言的一种 。音乐和文学是相互交融却又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学使音乐更有深度 , 音乐使文学更为广泛的传播 。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音乐美?文学作品的音乐美最典型的就是诗歌,讲究字词之间的押韵和平仄,读起来琅琅上口,情感代入非常强 。

求音乐:与文学相关的歌曲《水调歌头》《越人歌》《北方有佳人》《红楼梦》的主题曲、插曲《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主题曲、插曲很多歌都不错,而且与名著相关 。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仿的杜甫的《赠李白》吧,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在感慨李白空有才华却无法得到中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寂寞,我整日把酒狂歌空度岁月,这等放纵不羁又是为了谁呢?这句话其实反映的正是作者思想的转折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以前那种放任自由,甚至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是为什么呀?这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反抗;二,后一句为谁雄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所等待的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当作者遇到李白时,作者明白了,他所等待的不是朝廷的旨意,而是李白这样的一个至交!

“我自狂歌空度月,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什么意思?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 , 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赠李白——唐代:杜甫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 , 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 , 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 , 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 。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 , 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 , 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 。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 , 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 , “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
"我自狂歌空渡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飞扬跋扈为谁雄

文章插图

出处:《赠李白》【作者】杜甫 【朝代】唐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扩展资料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 , 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蓬”一种植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这样,不但形象生动 , 而且含蓄蕴藉 。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 , 仕途的坎坷 , 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 。”“未就”即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 。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 。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 , 所以杜甫说“愧葛洪” 。这一句表面看来 , 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 , 杜甫在第三句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 。”“狂”即狂放,任性豪放 。“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 , 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 。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 , 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 。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 。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 , 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最后写道:“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 。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 。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 。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 。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
" 痛饮狂歌空度日"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原作] 唐·杜甫《赠李白》

秋天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今译] 无限量的饮酒,无节制的放歌,白白消磨了岁月;恣纵不羁,怀抱高远,又有谁来赏惜你的勃勃雄心?

[赏析] 《杜诗镜诠》引蒋弱六的评语 , 说“是白(李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 。这二句以遗貌取神的手法,写作者对李白痛惜赏爱的挚友之情 。“痛饮狂歌”,概说李白千首狂歌、一杯痛饮、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空度日”,点出如此生涯,对李白来说,乃是一种基于身世落拓堪悲的内心痛苦 。“飞扬跋扈” , “扈”据《说文》:“尾也”,“跋扈”即泼动的大鱼之尾,此四字,指李白渴望舒展怀抱的神情心态;“为谁雄”,是哀怜这位绝世天才无法用世的广大寂寞 。全联着力以心灵与感情来突出对象,而不为琐琐往来之事迹所拘,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心心相印、痛之弥甚、爱之弥深的深厚情谊 。在句式上,这两句运用自对与互对并重的手法,如“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空度日”对“为谁雄”,使全联在“语平意侧”中,显露出“流动之致”(见《杜诗详注》) 。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
飞扬跋扈为谁雄

文章插图

“我自狂歌空对月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意思是:我整日把酒狂歌空度岁月,这等放纵不羁又是为了谁呢 。出自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 。《赠李白》唐代: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未就丹砂愧葛洪 。”“未就”即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是东晋道士 , 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 。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 , 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 。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 。这一句表面看来 , 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 , 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痛饮狂歌空度日 。”“狂”即狂放,任性豪放 。“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 。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 。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
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古诗朗诵:“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化自杜甫的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全局可以解释为:我独自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我如此狂放不羁究竟是为了谁呢?
赠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 , 无所归宿 , 故以飘蓬为喻 。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

我自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怎么理解~越详细越好~此句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的这首《赠李白》,是在他与李白交往的早期写就的 。短短二十八个字 , 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 , 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李白尚远游 , 一生如“飘蓬”,云游四海 , 浪迹天涯 。“五岳寻仙不辞远 , 一生好入名山游” , 他的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李白是扶风而起的大鹏,只有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激荡风云中,他才能扶摇直上,振翼搏击,俯瞰寰海,傲视苍穹 。李白是心怀天下的布衣卿相,面对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翻浪涌 , 他慨叹人生苦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更渴望建功立业:“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经历过朝廷的放逐、理想的破灭,他仍然坚定地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是高蹈飘逸的山中隐士,他陶醉于“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意境中,完全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宦海的嚷扰 。尽管怀才不遇,尽管大志难伸,尽管登上龙廷又“放还”民间 , 都不能改变李白飘逸潇洒浪漫佻达的天性 。李白是大自然的朋友,在落寞寂寥之时 , 他抱膝独坐,凝神远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以放逐他 , 趋炎附势的宠臣可以排挤他,但山川日月永远与他为伴,飞鸟闲云永远以他为友,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和伴侣 。李白迷丹砂,他曾经虔诚地求仙访道、采药炼丹 。他幻想着佛学道箓能使自己长生不老 , 羽化成仙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以摈绝尘念,虔心炼丹,“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携玉童临炉而立,只期待着能炼出使他能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 只要一剂仙丹出炉,他便可以驾鹤升仙,随鸥临海 , 去天上宫阙海中仙山任意遨游了 。然而李白上当了,佛学道箓灵丹妙药都未能改变李白“斯人独憔悴”“衔哀流夜郎”的悲惨命运 。精神麻醉水银中毒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所以杜甫取笑李白“未就丹砂愧葛洪”--在求仙炼丹方面未有所成,一定会愧对精于提炼“神仙丹药”的大师葛洪 。李白本人在即将离世的当年,也已经“了然识所在”--破除了对求道炼丹的迷信,只可惜已岁暮向晚,无法疗救他陈疴多病的躯体了 。李白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一人独饮,他会“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朋友对面,他要“两人对酌山花开 , 一杯一杯复一杯” , “欢言得所憩 , 美酒聊共挥”;他甚至可以与酿酒的老叟成为莫逆之交,老叟死了 , 他作《哭宣城善酿纪叟》以祭,并担心自己不在的情况下 , 老叟又能把酒卖给谁呢:“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 作为诗人,李白是以酒研墨的,无论走到哪里 , 他都会留下与酒有关的兴酣之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在豪饮的同时,他也升腾着自己的诗兴与豪情--“李白斗酒诗百篇 ,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放纵着自己的桀骜与狂放--“黄金白璧卖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壶中洞天,酒是我友;黄金白璧 , 皆为粪土;天子王侯 , 视如草芥!既然皇帝老儿不用管晏屈贾之才,既然“匡扶社稷”的壮志难伸,我只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举杯月下 , 醉倒松间 , “唯愿长醉不复醒!”岂管它功名权位、富贵荣华? 李白轻尧舜、笑孔丘、长揖天子、平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自视甚高:“才力犹可倚 , 不惭世上雄” , 乐观坚定地认为总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负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征聘其入朝 。志得意满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昂首挺胸来到长安,受到唐玄宗“降辇步迎”的接待 , 成为皇帝的嘉宾 。他自以为从此要官列卿相,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了 。岂知唐玄宗看重的是他的锦绣诗文而不是他的政治才干 , 让他供奉翰林,任务是陪伴皇上吟诗作赋,游宴消遣 。在宫中,他只不过是皇帝生日蛋糕上嵌放的一颗红樱桃--只图悦目而不求实用 。这种悲屈的“词臣”的地位,岂是“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客”“谪仙”所能接受的?只十几个月的时间,李白便受不住羁束和冷落,由心底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号 。而他的桀骜不驯、自傲狂放、诗酒豪纵、裘马逸风,更令公侯侧目,阉宦忌惮,玄宗皇帝也说他“固穷相”,将他“赐金放还” 。李白由朝廷回到民间,虽然是遭放逐而返,依旧是傲气冲天:“昔在长安眠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他在精神上永远是凌于人前,不落人后的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壮志凌云,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直到临终,他在绝笔诗中依然以“大鹏飞兮振八裔 , 中天摧兮力不济”自况 。李白一生如大鹏翱空,声震八方,俯视群小 。他抱负远大 , 才具非凡,任侠仗剑,嗜酒好诗,飘逸狂放,仙风道骨,永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不受权势礼法约束 。“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以十分欣赏的目光与李白举酒相顾 , 眼中的李白神采飞扬,狂傲不羁,真堪称人间狂客,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当世之雄,舍你而谁? 李白一辈子恃才傲物,志在天下,但终究官场失意,大志难抒 , 没有实现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梦想 。倒是酒酣兴至醉里梦中抒发豪情逸志愤懑牢骚的信手之笔成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由此塑就了他矗立中国诗坛万年不朽的灿烂金身 。杜甫的这首《赠李白》 , 可以说是写尽李白一生风貌的传神之笔扈为谁雄 。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的翻译“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
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赠李白》诗的翻译——
秋天到了互相看看,
还是像飘蓬一样漂泊流荡,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
不禁感到愧对郭洪 。
痛快地喝酒狂放地歌唱,
白白地虚掷时光 。
为人骄横而放肆,
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