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既是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与自然无休止地抗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难和困难险阻。我们学会来如何用科学去战胜疾病,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无常。但还有一种隐而不显的苦难与我们如影随形,那就是人类心中的孤单、寂寥和命运的偶然与无常。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文章插图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却一直沉眠于现代中国文学历史长廊中,难道这本书真的这么“无趣”吗?
《呼兰河传》描写着底层民众的生与死、苦与乐、悲与喜。
萧红以童稚孩子的视野,刻画了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在静静的河水中流淌的竟是一曲曲生命悲剧的挽歌。“寂寞的生,寂寞的死”的生命本体意识和人生存在的荒诞一览无余。
贯穿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寂寞与孤独,这也是萧红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文章插图

《呼兰河传》的开头:“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地裂开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这样平静的叙述中,更增加了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感伤,生命在这样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童年在作家的手中,常常是最为纯洁和美好的印记。但经过苦难的萧红已经无法重新找到振作的勇气了,她只能借助童年呼兰河畔的记忆来从痛苦的记忆中挣扎出来。因此,作品开头两张一直在抒情,在抒情中表达了她对乡土的思念,哪怕夹杂着悲凉。
祖父大概就是萧红童年唯一的光,是最亮丽的色彩,与祖父有关的文字充满了对时光的无限眷恋与向往。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文章插图

祖父在时,萧红可以无所顾忌,“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祖父就够了,害怕什么呢?”,虽然萧红的父亲冷淡,母亲恶言恶语相对,唯有祖父一直在庇护着萧红的个性。
童年原本是在父亲的关怀,母亲的珍爱中长大,而萧红却只有祖父相伴。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今而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一死一逃的童年记忆的结局,偌大的荒凉感扑面而来。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文章插图

呼河兰畔的民众,麻钝的人群不知生的价值,亦不知死的意义。
他们在能够“活着便是一切”的人生信条中完成对人生所有价值和意义的消解。
“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生,就任其自然的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
这种表面上忘却了一切人生欲望,但存在着巨大的弊端。这样的人生态度,必然会把人引向生存的麻木、无知、愚昧,使人们只会在被动的感知中去体会生命的存在。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
文章插图

尽管无论我们怎么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但对一个有理性的个体来说,应该要通过自己对死亡意义的消解来消除生命结束时莫名的恐惧感。
萧红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然疾病缠身,于是我们看到书里写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这些活动都是“活人为鬼而做的”,麻木的生存者注重的是“彼生”,而不是“此生”。
恰如此类的神秘面对生死的姿态,这群愚昧而善良的呼河兰民众表现出强烈的对传统的愚昧固守和对于现代文明的排斥。
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传》:生死无常,生死散场(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