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当“文学批评”被批评?全国文学名刊专家齐聚成都,很敢说!( 二 )

观点:作家要往前走一小步,就是文学的一大步
巴金曾创办《收获》杂志,今日,《收获》编辑部主任吴越第一次到巴金文学院,她说自己来到此地格外亲切,就像来朝拜。
吴越说,来到四川就要谈一谈四川作家,她举了一个例子:
2016年,《收获》收到了一部长篇小说,“开头写得怪怪的——一个叫阿果的女孩,脚底板扎了一根刺。那是在行军队伍中,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时候,浩浩荡荡一批人,阿果是当地贵族,也在队伍中,刚刚打仗脚底板就扎了一根刺,说自己受伤了。”吴越介绍,这部小说叫《西南边》,作者是彝族作家冯良,作者把大凉山少数民族几十年发生的深刻变迁写了出来,小说发表就立刻引起了震动,有在国外顶尖高校的当代彝族青年,根据他们研究课题和学科背景,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社科类刊物上。
在吴越看来,冯良做了一件开创性事情,之后陆续有彝族作家的投稿,冯良的写作给大家看到新的可能。2020年,这部小说还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吴越和冯良的对话发表在《四川文学》上,“这样的作家完全扎根在这片地域上,用四年的时间慢慢打磨出可以与时代产生共振关系的作品,让所有人不能忽视它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经验和时代视野。”
《当代》副主编石一枫也谈到他对创作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他说:
生活是一言难尽的,是很复杂的,作为作家,只要往前走一小步,就是文学的一大步。这是个人的问题,能比既往的文学往前多想一小步,就很了不起,但这一步半步特别难。同时,文学杂志是否允许作家多想半步,文学批评家又能不能看到作家多想的半步,这也是很关键的。往往就是前进的这个一小步,就能诞生鲜活的小说,时代经验比个人经验更难写,因为时代经验需要个人总结和思考。
在石一枫看来,文学难度就是要比别人多想一点,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同时也要自我质疑,自我批判,进步这一点点,是很了不起的一点点。
随后,《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以作家梁鸿为案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
《中国在梁庄》《梁庄十年》是近年最具有代表性的非虚构写作,通过梁鸿笔下的梁庄,读者了解到梁庄的真实以及中国广大乡村的真实,这是梁鸿的个人经验。
此外,在打工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家,关于打工文学,她不仅看了散文,还有诗歌,今年又推出了打工文学的优秀作品,塞壬的《无尘车间》全文刊登没有删减。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陈谋
编辑|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