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细数唐宋八大家,其中年龄最小、寿命最长的一位,就是苏辙。
他享年73岁,与同时期不到60岁的平均寿命比,绝对算高寿。
且不论苏辙著述经、史、子、集动辄百八十卷的勤奋;也不说他朝堂上进退起伏、政绩颇佳的能力手腕;单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点真心、几分暖意,就让人望尘莫及:
于国家,他是忠臣也是良相;
于兄长,他是软肋也是铠甲;
于子女,他是榜样也是依靠。
如此看来,苏辙就是一个不吵不闹不炫耀,于国于家都可靠的人。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鲜衣怒马,敢许社稷以箴言
公元1061年夏末,暑气还未消散,但走出殿试考场的苏辙,仍不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阳光炙热,却暖不了心。
他很清楚,自己一时热血,将犀利的言辞付诸笔端,不仅痛陈政事得失,更是连皇帝的宫禁之事都横加指责。
苏辙是真敢说啊,他在答题卡上明晃晃地编排皇帝:
沉湎于酒色,不理政事,不听逆耳忠言,倒是对枕头风惟命是从……
苏辙直接给宋仁宗的岗位表现打了差评。
初考官胡宿看见这言论,认为简直是“大逆不道”,必须不能及格。
但覆考官司马光却说,这是一篇“状元榜作文”,这年轻人表达了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心声,文采斐然,勇气可嘉,和他兄长苏轼的文章不相伯仲。
双方意见不能统一,于是将试卷摆到宋仁宗面前,圣意天裁。
皇帝面对这样的答卷,也不禁老脸一红。
但彼时的仁宗,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本着“爱惜人才、宽容仁厚”的原则,压下了脸上的血气,尴尬道:
“既然选拔的本意,是让人提意见,如果因为提意见的对象是我,就直接淘汰,是不是有点打脸啊。”
一场争论,宣告结束,最终苏辙成功通过了殿试。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苏辙原以为,自己肯定会落榜,毕竟得罪的是皇帝。
但他觉得,即使落榜也无悔。
答卷虽有大不敬的嫌疑,但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国为民为社稷。
不能因为这场考试意义重大,就忽略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年少不轻狂。
鲜衣怒马剑出鞘的年纪,哪能没点热血。
能言极谏,不就是让我提意见嘛,如果这时都不敢提,又何谈对国家的忠诚、可靠。
正所谓,落笔无悔。
但最终的结果,却与苏辙原本的预想大相径庭。
宋仁宗不仅没怪罪苏辙,反倒暗自庆幸,自己听取大臣劝谏,推迟了考试日期。
仁宗甚至对皇后说,这次殿试的收获不小,给子孙后辈物色了两个宰相之才。
李方叔在他的《师友谈记》中有过关于 “推迟考试”记录:
殿试时间本应在8月中旬举行,但临考前苏辙病倒了,别说参加考试,自理都费劲。
相国韩魏公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刻向皇帝奏请延期考试,理由是:
今年制科考试,苏轼、苏辙声望最高,苏辙因病没法考试,这不是大家所期望的。
结果皇帝准奏,这才成全了苏氏两公子同时中进士、同时过殿试的“学霸+考霸”威名。
可能考场一路绿灯的兄弟俩,耗费了太多的人生运气,所以在官场仕途中,哥俩才会一再遭遇红灯。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与子同袍,能许兄弟以真心
苏辙只比苏轼小2岁,幼时和哥哥一起习字、玩耍;
少时,一起听母亲讲《后汉书》、受父亲“藏书教子”的熏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