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二 )


直到青年时,奔赴考场、初入职场,两人始终结伴携手,共同成长。
有情有爱的原生家庭,是人最丰厚的精神资产,能量环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也许在世人眼中,苏轼之于苏辙,是这样酸溜溜的存在:
没你的时候,我往人堆里一站,还是个角儿,有你在我就成陪衬了。
但在苏轼眼中,苏辙自带主角儿光环。
苏轼曾无数次疯狂刷屏,炫耀弟弟,说他才华出众、心思细密、情义真挚。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倾尽全力,给予哥哥全方位的守护。
他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人通知哥哥,让苏轼有所准备;
在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时,他冒死上书皇帝,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一张保命符。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当然,皇帝不觉得这是个好交易,没有同意。
苏轼锒铛入狱,在误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时,买通狱卒,将“临终遗言”带给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在感动抹泪之余,马上想到,这篇诗文句句肺腑,真情流露,能打动我,是不是也能打动皇帝,于是果断转发。
也许,人缺什么就会向往什么,这样的手足情深,与皇家的兄弟阋墙相比,更显珍贵。
皇帝最终选择放苏轼一条生路,有几分也是念着这份情谊吧。
无事时,陪你闲话家常,互诉衷肠;
有事时,为你两肋插刀,蹈火赴汤。
苏辙对待苏轼的这片真心,日月可鉴。
因此,苏辙的名、字,总是不间断地出现在哥哥的各种作品中。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苏轼的诗词中,光是题目带着“子由”的,如示子由、和子由、答子由、怀子由等等,就足有100多首。
在那篇令“余词尽费”的《水调歌头》中,苏轼更是在开篇就写明:中秋节,喝醉了,写了这首词,想子由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年未见的弟弟,总能勾起心中最柔软的牵念,烫贴着胸口。
即使远隔天涯,想你的时候,家就不再遥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正因由心而发,才能一叹千年。
由此可见,对于苏轼而言,苏辙的一片真心,乃情之所系,既是软肋,也是铠甲。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破家嫁女,愿许家人以珍爱
有人说:
一个人对待家人的态度,往往是较为真实的人品体现。
受苏轼案牵连,苏辙被贬筠州。
苏轼被贬黄州,是只身上路,走得轻快,却将一家老小都托付给苏辙。
苏辙也要南下筠州,两家人、几十口,浩浩荡荡的队伍,路途上几个月时间。
衣食住行,哪一样都得苏辙打点安顿,哪一样离得了钱。
人生的不惑之年已过,苏辙终于明白:
世上风云变幻,不可预料,头顶的帽子有时不如囊中的银子,更能带给人安全感。
苏轼@苏辙:我不想和谁比,只想做好我自己
文章插图
公元1085年,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苏辙被征召回京。
在短短七八年的时间里,苏辙从秘书省校书郎一直擢升,做到了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的位置。
加速的升迁、斐然的政绩,无不说明苏辙的参政议政能力,绝不是纸上谈兵。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
在此期间,他还曾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