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穿越戏中墙壁重返历史现场( 二 )


钟乔的文字是诗意的,同时也是碎片化的。一幅幅速写般的场景连缀成篇,拼贴出穿越半世纪的历史迷雾之后重新抵达的现场。国民党长期的高压独裁,让这段饱含血泪的进步历史成为不可说之禁忌。小说中那些片段式的场景,似乎印证着作者叩问历史真相时曾面对的种种裂隙、喑哑和空白。面对失语的历史,激情成为发起叙事的主要动力。于是我们看到小说中那时而忧伤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温存婉转的情愫,不仅是剧作家简国贤面对现实的体验,亦是诗人钟乔叩问历史时的心迹。
对湮没做诗意的见证
毋庸讳言,作为诗人钟乔的小说处女作,《戏中壁》艺术上难称完美。实际上,这部小说并非以革命者简国贤的人生事迹为蓝本的纪实小说,其中人物和情节多有虚构,诗情的想象弥漫字里行间。钟乔本人回顾旧作,亦直言以如此诗意对一页压杀的历史进行抒情书写,还远远说不上是对整个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历史所进行的深入叙事。
即便如此,小说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对我个人而言,最有意思的地方有如下几处。首先,它呈现了日据末光复初台湾左翼进步文化青年群体的思想意识从无政府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过渡中的一个特定阶段,不同观念之间的交锋、辩难和彼此扶持、团结令人遐想颇多。其次,小说中提到了大陆地下党人许老师和进步戏剧人士欧阳予倩及其剧团在台湾的巡演,他们与简国贤的交往虽非小说中浓墨重彩铺叙的情节,却也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敬仰和祖国统一的期望。
再次,小说里出现了一位日本进步长者佐藤先生的身影,他是台湾进步剧运青年的导师。他出生于殖民国,却选择与殖民地的子民一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最终佐藤先生因为宣扬进步思想被日本军部遣送回国,不得不“在军国主义的故土流亡”。想一想简国贤等进步剧运人士都是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受到进步戏剧思想的启蒙,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个形象乃是于史有证。而作者借此所表达的那种左翼国际主义的理想,在国家主义思潮越来越大行其道的当下尤其能给人启迪。
此外,小说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契诃夫式的忧愁作为一种政治抑郁的表达。台湾剧评人许仁豪在评论差事剧团演出的《戏中壁》时,曾谈到契诃夫的思想如何经由日本筑地小剧场而影响到一代代东亚进步戏剧人士。而钟乔本人也曾谈到自己在冷战和军事解严的台湾度过苦闷迷茫的青春时代,并且因这种迷茫而格外钟情于契诃夫的作品。在《戏中壁》里,契诃夫饱含诗意的句子再一次成为主人公抒发心曲的寄托。半个世纪以来台湾进步文化青年的心路历程由此而相遇并重叠。
自1995年小说发表以来,追寻简国贤以及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难史成为钟乔创作和思想的一份重要使命。2020年,同名戏剧《戏中壁》由差事剧团在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山城广场演出。相比25年前出版的小说,戏剧的主题进一步延伸到当下。钟乔想要探究的,是被民进党所操控的所谓“转型正义”政治论述,如何以美式自由主义的腔调谈论民主,而刻意遗忘、抹杀了左翼社会主义者反抗剥削压迫,争取解放并为此献身就义的历史。
该剧剧本收录于此次出版的《戏中壁》一书中,有心人自可去比较小说与剧本艺术、思想上的异同。
【 戏剧&穿越戏中墙壁重返历史现场】总之,《戏中壁》钩沉了一段极其重要却不为大陆读者熟知的历史。钟乔老师回顾旧作,曾对笔者坦言:“因其抒情的笔触,美感上固然有之。但从美学上来看,小说情境的冲突、矛盾与人物的深刻化,却还有待进一步被检视与批评。”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已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做了诗意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