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近日 , 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 , 浙江的一块稻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浙江施岙遗址古稻田” ,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古稻田考古工作的王永磊表示 , 本次发现的大规模稻田 , 起源可追溯距今6500年以上 , 一直延续发展 , 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 。
据悉 ,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 是一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 , 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 初步勘探附近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 。 此次发现表明 , 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 , 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认识 。 2020年至2021年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 。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本文图片

古稻田考古发掘现场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初见:
常规考古勘察中发现古稻田
施岙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 。 这片土地都是当地农民世世代代耕种水稻的地方 , 直到2020年这片土地计划用于建设开发 。
根据浙江省规定 , 大于一定面积的土地出让前必须要进行考古勘探 。 于是2020年1月起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地做了先期勘探 。 “钻出土来 , 看到了灰褐色的淤泥 。 因为以前和老师学习过相关知识 , 我看着像稻田的土 。 ”王永磊说 , 经检测 , 水稻田堆积中含有水稻小穗轴、颖壳、水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 。 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 , 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在1~2万粒/克 , 远高于一般认定的土壤中含水稻植硅体超过5000粒/克即可判定为水稻田的标准 。
这一发现让王永磊和同事们兴奋不已 , 但因为此地要进行建设 , 于是他们跟国家文物局申请了考古发掘执照 , 对这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 随着不断的挖掘出现了田埂、河道和沟渠的痕迹 。 “这次的稻田和以往我们考古发掘的稻田不太一样 。 我们意识到可能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 。 王永磊说 , 埋藏在稻田深处的那些保存良好的土壤让他们有了开到“隐藏款盲盒”的惊喜 。
在这片土地上 , 考古发掘揭露了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三个时期的大规模稻田 。 王永磊告诉采访人员 , 田埂中间的小缺口 , 就是灌排水口 。 三个时期的稻田均有田埂和灌溉系统 , 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 。
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 , 绝对年代约公元前4700-4500年 。 在西区发掘区南部和部分探沟中揭露 。 西区南部稻田堆积整体比较平整 , 总体西高东低 , 表面略有起伏 , 发现一段宽约2.2米的田埂和一条古河道 。 堆积中出土极少量陶釜、陶罐残片等 。
第二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晚期 , 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3700-3300年 。 发现了8条宽约0.3-1米的东西向田埂和3条较宽的南北向田埂 。 南北向田埂分布在两侧靠山区域 。 东西向田埂基本纵贯东西 , 两端与南北向田埂交汇 , 间距约20-45米 。 西区与东区稻田中各发现1条总体呈南北走向的河道 。 稻田边缘堆积与西区河道堆积中出土较多陶片、石块、木头、植物种子等 , 出土陶片中有绳纹陶釜口沿、豆柄、鼎足等 。
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 , 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2700年 。 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的“井”字形结构 , 由河道、水渠和田埂中的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 。 发现的田埂有22条 , 田埂宽约1-4米 , 间距约15-40米之间 。 靠近西侧山脚 , 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 , 当为良渚稻田的水源 。 稻田西部边缘表面有少量水沟 , 应为稻田的沟渠 。 绝大多数田埂由稻田土堆成 , 个别田埂由黄土堆筑 。 共有7块田块较为确定 , 最小的面积约230平方米 , 最大的面积约1750平方米 。 稻田边缘和古河道中出土少量陶鼎口沿、鱼鳍形鼎足、平底罐底、石刀、石斧、石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