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二 )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本文图片

良渚文化田埂路11与路14交汇处
勘察:
证实河姆渡文化晚期人们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田堆积中出土遗物不多 。 2021年春节前 , 2020年度工作收尾阶段 , 在其中一条道路东端解剖沟中 , 发现了一段长约1米的弧形木板 。 通过两边扩展 , 最终长度是5.6米 , 因埋藏较浅 , 整体开裂较严重 , 保存不是很好 。 “当时挖出来就觉得很有可能是独木舟 , 但可惜就是两端没有保存下来 , 也就是船头跟船尾都没有 。 ”
但王永磊认为 , 发现独木舟不奇怪 。 “这里是江南水乡 , 水路纵横交错 。 群众出行和运输主要依靠船只 , 所以这是独木舟的可能性非常大 。 但是它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保存下来 , 是有点遗憾 。 ”
“尽管除了水稻 , 其他的出土的物件比较少 。 但这对于研究以前的稻作文化还是很有价值 。 ”王永磊告诉采访人员 , 河姆渡文化早期 , 也就是6000多年前 , 现有的考古发现依然无法确认人们的食物是以稻米为主还是狩猎动物为主 , 但河姆渡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时期 , 基本上很肯定以稻米为主食 。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本文图片

河姆渡文化早期路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本文图片

河姆渡文化晚期路
刷新认识:
6500多年前已经大规模种植水稻
中国最早的稻田考古工作是1992年到1995年 , 江苏省和日本的考古学家合作在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除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稻田 , 那时候的发现是稻田田块面积较小 , 就是一个个小坑 , 几平米 。 到了崧泽时期扩大一点 , 也就是30到40平米 。 只有到了良渚文化晚期茅山遗址 , 才发现一块田有1000平米 , 最大的有2000平米 。 王永磊告诉采访人员 , 从这次的考古发现来看 , 从河姆渡文化早期 , 水稻就已经大田块种植了 , 到河姆渡文化晚期(相当于环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时期)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田埂和灌溉排水系统 。 这种大规模稻田 , 起源年代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 , 一直延续发展 , 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 。
尽管施岙遗址有不同时期的稻田 , 但即使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稻田 , 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田埂 , 王永磊表示 , 以前的认知里稻田是慢慢变大的 , 而实际上施岙的发现则证明 , 6500年到6700年前的人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稻田 。 “那时候人们种水稻很可能是撒播 , 种植技术还属于比较粗犷的 , 没有插秧等现代方式 。 ”
|深埋地下6500多年 浙江大规模古稻田展现史前稻作风貌
本文图片

考古发掘现场
保护:
回填掩埋 , 在上面复原古稻田场景
6000多年前 , 人们在这一片土地上世代耕作、繁衍生息 , 斗转星移 , 日月变迁 , 千年的岁月只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浅浅一层 。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 , 它或许变成了河道抑或汪洋 , 又或许再次变为沃土被人耕种 , 又或许再次掩藏在山河中 , 岁月的痕迹 , 留在它一层又一层的土壤里 , 诉说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 。
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究竟变化了多少个形态 , 但是那一层一层的土壤 , 告诉我们 , 它曾经养育了多少子孙 。 就这样一层稻田堆积 , 一层自然淤积层的间隔 , 时光就跨越了6000年 。 现在考古研究者将借助更先进的科学方式来深入的研究 , 发现更多的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