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美国政治极化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根源( 二 )


美国政治极化及其主要研究路径
何谓政治极化?何以确定与评估政治极化?美国在多大程度上出现了政治极化?美国政治极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学术界,尤其是美国学者已经在关注并探讨这些问题。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对政治极化展开了研究,近年来,随着美国民众和美国政治精英中政治极化呈“急剧上升”之势,“民主党和共和党、红色州选民和蓝色州选民、宗教选民和世俗选民之间差异拉大”。[1]美国学者更是进行了跟踪研究。
极化,“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状态,也可以看作一种过程。是否将一个既定的分布定性为极化分布通常是一个判断问题”,[2]如果将共同体中全体一致的状态视为作为基点的理想状态,那么,随着从这一状态中走出而形成的差异和对立的增加,其极化也在增加。而当政治观念和政策立场之间的差异发展到针锋相对、无法共处,共同体的制度无法协调双方的对抗而只有超出制度的力量而使用暴力解决冲突时,政治极化也就达到了最高值。如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爆发前夕,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势不两立,并发展到兵戎相见,此时的政治极化即达到峰值。
当然,对于美国政治极化及其程度,我们既可以采用质性的经验描述方式,也可以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方式来确定,当基于直觉和经验而描述政治极化时,通常从政党、国会、选民等多方面将政治极化解释为: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意识形态和政策倾向上出现异质和对立,而且两党内部的同质化和内聚力增强;在国会辩论与投票中,温和人士少,党派意识强,往往出现一党多数与另一党的多数相互反对的情况;公众的政治观点和态度远离中立而分化为自由派和保守派,在总统选举中,出现红色州与蓝色州之间的对峙,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选民不是基于中立,而是基于党派倾向只支持本党候选人。对政党极化、国会极化和选民极化的这种解释强调的是两极分化且双方内部高度凝聚,即把政治极化理解为政治“观测值的双峰分布”。但我们也可以将政治精英和民众在价值观、政治立场或政策倾向上的“支离破碎”或“异质”的状态确定为政治极化状态,[3]因为这种离散的状态与双峰对峙的状态一样,无法形成共识而严重削弱了民主制度的治理能力。
政治极化的量化研究通常是统计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重要问题上显示出来的差异程度,如根据议员的记名投票分值来衡量其意识形态得分,从最保守到最自由从-1分到1分之间确定其分值,用共和党的意识形态平均分值减去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平均分值,即是反映两党极化程度的得分。[4]
【 选民$美国政治极化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根源】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