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说起知县,大家就会想起“七品芝麻官”,好像知县是一个芝麻大小的官,根本没有地位。
实际上,知县的权力很大,作为一县之长,执掌全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在县城里是说一不二的角色,老百姓见了要行跪拜之礼,高呼“知县大老爷”,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举人呢?是科举考试中乡试的合格者。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三级考试中最低级的,给人感觉是乡试合格的举人不过尔尔,没什么大不了,在七品知县面前是一介草民。
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插图

但事实是,七品知县只要脑袋不进水,就不会轻易得罪举人。
【 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以清代为例,考中举人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还有更进一步考进士的机会。
大家还记得《范进中举》吗?范进中举后,还没有正式做官,张乡绅就主动前来拜望,送钱送房道贺,这位张乡绅就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仍对刚中举人的范进十分客气。
清代官员出身以进士最优,一旦考中进士,就是光宗耀祖,前途无忧,到处都有人抱大腿。
但清朝进士很难考,进士数量满足不了任官需要,而且大量举人考不中进士不能入仕做官,容易引发读书人对朝廷不满,于是清廷规定,只要考中举人即可做官,主要有三种途径:
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插图


1、拣选
正常情况下,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会试三科不中,也就是连续考三次都考不上进士的举人可以选择到吏部注册,取得任国子监丞、知县、直隶州州同的资格,谓之“拣选”。

2、大挑
除了拣选,朝廷还会就“三科不中”的举人进行“大挑”,“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面试之后定为一等、二等,一等可为知县,二等可为教谕、训导等。

3、截取
除拣选、大挑外,清廷还规定,候选期满(远省一科,近省三科)的其他举人,吏部可以按照,向朝廷申请予以截取,被截取的举人可以做官,一等可为知县,二等可为直隶州州同、盐、库各大使用。
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插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情况,只表明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有资格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做上官,最主要的还要看官缺情况。如果没有职位空缺,就当不了官。特别是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关系或者不捐钱,很多举人是做不了官的,那些五年、十年甚至终身都做不了官的举人,也大有人在。
这样来看,举人还是有较大做官概率的。特别是素质优秀的举人,可能因为会试临场发挥不好,没能考中进士,但在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中表现优秀的,依然可以做知县。
正因为如此,范进中举之后才会变得那么疯狂,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对他刮目相看,甚至刻意逢迎。
现任的七品知县,要么是进士出身,要么也是举人出身,辖区内的举人将来很有可能会入仕做官,跟他们平起平坐,甚至会可能超越他们,谁知道对方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当然不能轻易得罪。
举例来说,晚晴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最后不也是位居督抚,封疆大吏?
进士#清代七品知县:坐镇一方,手握实权,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插图

所以说,即便一个落魄举人,没有能力做官,但也是有出身的读书人,对现任知县而言,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曾十年寒窗苦读,彼此相互理解,没必要鄙视对方,更没必要刻意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