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宫@竹书纪年究竟什么来历,为何与史记的记载,存在重大差异( 四 )
那么在它之前,有什么史书?
其实在很久很久之前,我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远古先民是用歌谣来叙述日常经历的,
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最早出现在远古歌谣和神话里,
等商、西周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人们又将一些重大事件,记载在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中,以及如《尚书》、《周易》和《诗经》这些古籍中。
到了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诸子百家一一著书立说,其实我想说的是,先秦时期的史料是很丰富的,
但秦始皇一把火烧了太多,没有几本幸存下来。
而《竹书纪年》原简,其实就是跟这些古籍是一个梯队的,比《史记》要早200多年,
因为埋在地下,所以逃过了一劫。
当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竹书》的作者,其实对于上古和夏商、西周的事迹,都是要从更早的古籍中来获取史料的,
很可能是两书作者取材时,选了两种不同观点的史料。
就拿《尚书》举例,记载的是自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初期,横跨整个奴隶社会的人物、传说和事件,
比如尧舜禅让、鲧禹治水、太康失国、盘庚迁殷、周公摄政、成康之治等等,
这部书也是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但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尚书》也是存在真伪争议的,
更何况《竹书纪年》作者所在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儒家不仅没有普及,还屡遭排挤,参考的未必就是同样的史料。
但是到了西汉就不一样了,司马迁学的都是儒家推及的知识文化,写法倾向于儒家的理想也无可厚非,时代局限思维。
另外,两书的作者思想取向也不同。
再举个例子,就拿《春秋》和《左传》来说,
通俗点说,《春秋》就是提纲,《左传》就是内容。
问题也正在这,《左传》很明显地丰富了历史事件,比如春秋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
左传是怎么记载的?
某什么样的年、什么样的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事件的人物是谁,他带着什么表情或心理说了什么样的话,他的目的又是怎样的。
看出区别了么,这其实就是文学色彩。
同样的史料,两书作者看到的角度不同,思想取向也不同,所以,出现了偏差。
例如,以《竹书纪年》同《左传》中的记载对比来看:
《纪年》曰:“郑庄公杀公子坚”。
《左传·隐公元年》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这部《竹书纪年》的作者,是站在一个事实的立场,隐含一种谴责的意思,说郑庄公夺权胜利,却杀了亲弟弟公子坚的行为;
而《左传》的作者呢,站在郑庄公的立场,强调的是他胜利了,结果是弟弟逃跑了。
作者的思想取向一般都跟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
像现在为什么说要多读史书,你在这个时代的认知只能局限于这个时代,受这个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历史不一样,
你是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的。
再有,翻译的学者们,对于古文字的理解。
前面提到这部书的原简,是用战国时期魏国的文字撰写的,
西晋距这部书也有500多年的距离了,对上面的文字进行“翻译”工作的人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失误翻译的?
毕竟古文么,一个大事件也能用寥寥几笔表达完,
这中间需要自行脑补画面,所以,对文字的理解这是需要加入人为因素的。
关于《竹书纪年》真伪问题,其实青铜器铭文上的一些内容是能与此书相验证的,本文不举例了。
综上来说,我觉得《竹书纪年》这部书,虽然记载的内容与《史记》的说法形成了抗衡,
但它展现了历史另一个面貌,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接近真相,
- 竹书纪年#若不是盗墓贼,谁也不知道:周天子跟西王母还谈过一场轰烈的恋爱
- 石原|【墨竹书法】【国学经典】《增广贤文》(九十八)
- |安徽南陵长山西晋纪年墓发掘报告
- 竹书纪年$千年古墓出土一批竹简,文字内容记载,揭破流传千年的弥天大谎
- 尧帝!竹书纪年:古代奇书,比春秋、史记更真实原始,却被学者排斥
- 大厦|【墨竹书法】【国学经典】《增广贤文》(七十七)
- 国学|【墨竹书法】【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六十六)
- 黄花梨|题诗落款刻纪年,清黄花梨小笔筒不便宜
- 国学|【墨竹书法】【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四十四)
- 陈姓$竹书纪年:华夏始祖是谁?比炎帝黄帝更早,她生下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