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生产丝织物的国家 , 丝质织物的历史十分悠久 。 “罗、绮”作为古代高级丝织面料 , 常以富丽华美的形象出现于诗词当中 。 如汉人张衡《西京赋》中描述“似不任乎罗绮”;又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南窗北牖挂明光 , 罗帷绮箔脂粉香” , 唐人杜荀鹤“夜市卖菱藕 , 春船载绮罗”……
那“罗、绮”究竟是什么?何时出现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发展呢?
罗与绮
面料的织造通常涉及经线与纬线 , 经纬线交织形成织物 , 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变化 , 从而演化为名目繁多的各类织物 。
「罗」最早出现于商代 , 是一种轻薄的丝织面料 , 适合夏天穿着 , 触感轻软如纱却比纱牢固 。 其使用绞经法梭织而成 , 即经线绞转后与纬线交织 , 形成椒眼状的孔 , 质地均匀结构稀疏 , 有的甚至薄若烟雾 , 如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一带出土西汉初年细绣纹沙罗 , 每件重量还不到一两 。 秦汉时期已有罗袂、罗衣、罗袜等等 。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曾出土朱罗丝绵袍、红菱纹罗绣花袍、朱罗手套、绣罗锦底香囊等多件罗质丝织物 , 可见西汉时期罗的使用已成风气 。
【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
本文图片
西汉 朱色菱纹罗
「绮」常与罗连用 , 甚至《楚辞·招魂》王逸注、《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中都记载“罗 , 绮也” , 似乎当时是把罗与绮看作相同或相近的丝织品 。 但实际上 , 它们的织法完全不同 。 因为不需绞经 , 绮并不能织出孔眼 , 只需在平纹地上斜织花纹即可 。 《释名·释采帛》中:“绮 , 欹(倾斜 , 歪向一边)也 。 其文欹斜 , 不顺经纬之纵横也”即是绮织物织造方法的解释 。
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
本文图片
西汉 罗地“信期绣”丝绵袍
罗与绮皆为织物门类 , 在基本织造原理的基础上又有细分 。 罗又分素罗与花罗 , 其中另据特点各分二经绞罗、四经绞罗以及其他;绮又分菱纹绮、杯纹绮等 , 样式丰富 , 多有变化 。
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
本文图片
罗的结构与绮的结构 采自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发展传承
春秋战国以来 , 山东齐鲁就以薄质罗绮而颇负盛名 , 齐国甚至有“衣被天下”之称 。 到汉代 , 铁工具广泛应用 , 农业、手工业以及带动的丝绸纺织都因此进一步发展 。 沈从文先生曾写道:“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 , 探知蜀中细布早为商人从身毒(印度)转入中亚 , 因此才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 可见当时丝织物的产量与需求都相当可观 , 而在这条连通不同文明间贸易的路上 , 一定少不了罗绮的身影 。
罗与绮|“遍身罗绮者”里的人究竟穿的是什么?
本文图片
西汉 黄褐对鸟“乘云绣”菱纹绮 春秋十二章 摄/制
至唐代 , 浙江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 。 吴越异样纹绫纱罗作为国内珍品入贡长安 , 并销往全国 , 甚至还通过陆路与海路远销国外 。 《唐六典·少府监》“织染署”条记载 , “凡织纴之作有十:……五曰绫 , 六曰罗 , 七曰锦 , 八曰绮……”可见当时罗绮用作天子、太子以及百官衣冠 , 已有了十分具体的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