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邵秉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 , 则国运兴 。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涵养文化自信 , 守护文化安全?近日 ,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邵秉仁接受采访 , 以书法为切入点进行解答 。
采访人员:您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目前担任中国书协顾问 。 您如何看待当代书法及其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邵秉仁: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 , 离开汉字就不能称为书法艺术 。 汉字记载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 。 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 , 表达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 , 负载丰蕴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 。 尺幅天地 , 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
书法的创作 , 绝不是凭空臆造 , 聚墨成形 , 任笔为体 。 在一段时间 , 胡乱涂鸦 , 肢解汉字 。 在我看来 , 这是严重亵渎中国书法 。 书法也不完全等同于造型艺术 , 书法不是美术 , 如当作美术 , 必然转向形式构图、美术造型或非文字艺术 。 这脱离书法的本源 , 泯灭书法的人文精神 。 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不仅具象表现为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文字载体的规定性 , 更深刻表现为传达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东方艺术意蕴的途径和方式 。
采访人员: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 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沉淀 。 当前书法艺术在发展中如何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邵秉仁:创新是书法发展的永恒主题 。 创新是终极目的 , 而继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 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 , 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 。
今天书法生存的环境 , 特别是文化根基 , 相对削弱 。 目前正在进行的书法艺术探索 , 意识到了要重视传统 , 但是普遍问题仍然是继承不足 。
首先 , 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人文精神继承不足 。 历史上的书法 , 是士子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一种形式 , 不是养家立业、出名牟利的手段 。 随着书法功能的转变 , 这一传统人文精神有所弱化 。
其次 , 书法家的人格塑造继承不足 。 古代书家首重人品 , 主张作书先做人 。
再次 , 书法的传统技法继承不足 。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 古人将书法的技巧(结体、用笔、墨法、布局等)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 , 今天的书法艺术 , 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
总体上看 ,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面前 , 能够真正深入 , 很难;能够在传统基础上 , 自主创新 , 更难 。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 只要不脱离汉字 , 任何探索都是允许的 , 也是有益的 。 流派纷呈是书法艺术繁荣的标志 , 也是创新、探索的必然结果 。 创新、探索必须以尊重书法艺术尊重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为前提 。 只有不断创新 , 一门艺术才有活力 。
但是 , 创新不是故为异调、甚至炫奇斗怪 。 借鉴西方美学理论 , 如空间分割和造型来创新书法 , 虽是一种探索 , 但绝不能随意将汉字支离 。
通过对构成的了解 , 来进一步认识书法结字之美、章法之美 , 应该说是有效的途径 。 如果把书法视为构成艺术 , 把汉字作为构成对象 , 那就亵渎书法 , 或者说把书法艺术等同于美术了 。
汉字可以通过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具美感 , 不可以通过变化使之变丑 。 这里的“丑” , 不完全指外在形态上的丑陋 , 更是指作品深层次的丑陋与矫情 。 傅山讲的“宁丑毋媚”“宁拙毋巧”是有条件的 。 他自己的作品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局部上看都是美的 。 为了追求视觉效果 , 完全脱离汉字及其书写法度 , 写出来的作品使人很难辨认 , 原则上已不属于书法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