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良|短小精悍折子戏,原汁原味飨剧迷( 二 )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也是90后担纲主力军 。 一级演员黄丽华表示 , 现在剧团的梯队分为60后、80后、90后三代人 , 90后有40多人 , 年纪最小的演员只有14岁 , “平时有展演、比赛 , 我们都会把年轻人往前推” 。 青年演员也为戏剧创作带来活力 。 黄丽华介绍 , 剧团在广东汉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如将广东汉剧传统元素与音乐结合写成汉歌、在汉剧中加入现代舞蹈做成汉剧音乐剧 。 2015年排演的汉剧音乐剧《梦@时代》就是新生代演员的代表作 。
创新之余 , 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不能丢 。 “我们着力于发掘经典传统剧 , 经过精细排练后呈现到舞台上 。 ”尤桂华介绍 , 今年广州粤剧院重新编排了《三家巷》等重点剧目 。 此外 ,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周五有戏”惠民演出 , 也会选择展演最经典的广东汉剧 。
由浅入深 , 吸引年轻人目光
非遗保护 , 除了培养年轻的接班人 , 也需要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目光 , “进校园”是关键的一步 。
自2010年起 , 广东粤剧院就开始在广州、佛山、东莞、汕头等城市举办“粤剧进校园”活动 。 高州市粤剧团每年也会开展大约2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 “由浅入深、投其所好 。 ”陈斌表示 , 粤剧推广要将“进校园”的效果最大化 , 应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出发 , “他们喜欢看什么 , 看得懂什么 , 我们就表演什么 。 ”
校园里什么折子戏最火?陈启良发现 ,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大学校园里 , 《游园惊梦》《洛水情梦》等抒情式剧目更受欢迎;中学生则追捧《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类富有教育意义的剧目;孙悟空、猪八戒是小学校园的“常客” , 《猴王借扇》《三打白骨精》更能吸引小学生 。
汕头市潮剧团的谢继顺介绍 , 剧团从2017年开始做“潮剧进校园”活动 , “中小学以讲、演结合 , 面向大学主要开展讲座” 。 剧团还为学生购置服装 , 为其化妆 , 教他们基本功与台步 , 让学生也能登上舞台过一把“戏瘾” 。 陈启良则表示 , 剧团老师自创了一套粤韵操 , 即以粤剧表演形式做体操 , 包括拗腰、南拳等动作 。
妆容、舞美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 佛山粤剧传习所的裴小明介绍:“如今演员的化妆更加贴近现代妆 , 在不丢失戏曲脸谱化妆容的基础上 , 追求简单清淡 。 服装定制上追求美观、隆重相结合 。 ”舞台包装方面 , 广东粤剧院创作部主任文汝清表示 , “以前的粤剧没有舞台美术 , 只有简单的一桌两椅 。 现在已经发展至运用全息投影、电脑灯光等技术手段;设备方面也大有进步 , 出现了升降台、旋转舞台” 。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至关重要 。 文汝清介绍 , 广东粤剧院一直以来重视运用新媒体传播 , 在微博时代已经开始直播 , 现在也将作品放到B站、抖音上宣传 。 “不管是自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体 , 只要能用上的 , 我们都会涉猎 , 让更多人知道粤剧文化 。 ”
稀有剧种、特色剧种传承下工夫:
保护老腔老调
稀有剧种、特色剧种也在此次展演中有亮眼表现 。 徐娇艳、吴小营带来了雷剧折子戏《秋江》 。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带来了两出经典折子戏:余泽锋、陈美珍等主演的《秦香莲·杀庙》以及陈嘉明、吕维平等主演的《临江会》 。 传承中心负责人吕维平说:“折子戏篇幅短小精悍 , 能鲜明体现剧种风格 , 对于训练演员很有帮助 。 演员上台后 , 通常20分钟内下不了台 , 集中展示真本事 , 是机会 , 也是挑战 。 ”
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派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佩锦带着青年演员吴庆坚完成了白字戏《白罗衣·询陶》的演出 。 中心副主任余海平介绍:“平时整出戏要演三小时 , 但这出折子戏只需20分钟 , 展示的是精华 。 ”同属广东稀有剧种 , 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的池永泉、张惠珍、杜丽英等人带来了折子戏《过渡》 。 中心主任张向阳说:“我们每年都带着剧目到这个大平台学习 , 今年这出戏是单位2020年整理复排的传统花朝戏剧目 。 ”正字戏县级传承人、演员林大赠此次带来了折子戏《百日缘·槐荫别》 , 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 他十分信任展演平台 , “不同剧种能展示优秀剧目 , 还能互相交流学习 , 也给戏曲爱好者送上一份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