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如何读懂现代陶艺

陶艺|如何读懂现代陶艺
文章图片

▲ 花瓶(陶艺) 格里森·佩里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 。 手中的一块泥 , 可以通过不同的烧成方式、不同的造型与装饰 , 做成一个瓶、一件雕塑……那么 , 如何定义陶艺作品呢?当下 , 有不少人认为现代陶艺作品与中国美学的道德观、造器理念没有关联 , 由此产生很多不同的情绪 , 有人很极端:“这是什么艺术 , 我们不需要 。 ”有人觉得新奇:“怎么会如此打动我 , 比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更能打动我 。 ”有人则会思考:“怎样读懂这些作品呢?”
我们的时空观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它产生的原因 , 当我们把中国现代陶瓷带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中去理解的时候 , 我们就会对它产生归依感 , 这是一种情感依赖 。 西方也是如此 , 现代艺术起源的时候 , 其实也有自己的历史 , 有自身的法度、讲究与规范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艺术史中的绘画、雕塑与陶艺作品 , 它们也是在文明规范下 , 经过不断的审视和评判而留存下来的 。 所以不要轻易地以为新奇的西方现代陶艺是没有法度的 , 应该客观地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来看待西方的现代陶艺和中国的现代陶艺 。 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 从而让西方的、中国的艺术走进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
如果放到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上去思考 , 很多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 , 我们需要看懂的是现代陶艺与现代生活、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 。
要想回答什么是现代陶艺 , 并不是说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作品就可以回答了 , 现代陶艺其实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 所有的艺术都反映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温暖的气息 , 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成为我们后人追随的经典 。 “传统”在中国如是 , “现代”在西方亦如是 。
“我很现代了”
回望这100年的历史 , 当谈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时 , 我们往往不会觉得古老 , 但是谈到晚清、民国 , 就会感觉很遥远 , 因为我们的时代经历了太多波澜壮阔的变化 , 几乎是脱胎换骨 。
当下已经进入读图的时代 , 人们每天在手机上翻阅微信、微博 , 信息量大到已经没有精力去阅读 。 线性的生活让我们很难去读懂一张图片背后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 但若是脱离这个关系 , 你就很难自信地说你了解当代艺术、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包豪斯创始人 。 他开创了艺术教育的一个新时代 , 这是和设计、逻辑、人体工程学有关的新艺术学科 。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聘请了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与设计师 , 如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 我们所了解到的“抽象主义”其实是起源于康定斯基1910年的艺术创作 , 很难相信抽象艺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
当我们有这种宏观观念的时候 , 时空就像拼图一样把我们归类 。 艺术在哪里 , 我们今天又在哪里?先进不等于你用着世界上先进的苹果手机 , 坐在先进的飞机里就可以说“我很现代了” 。 不能说我们使用了这些设备就已经和设计、创作它们的人同步了 , 其实 , 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很可能还没有跟进 。
艺术的多样性与文明的基因
回顾过去100年的现代艺术史、现代陶艺史、中国陶瓷简史之后 , 再重新回到陶艺上来 , 我们才会明白:我们一直所接受的陶瓷审美教育是单一的 , 那些教养来自博物馆 , 但我们却缺少另外一种东西 , 即艺术的多样性 。
关于多样性 , 严格来说 , 当下我们还几乎没有一座关注世界文明的博物馆 。 而西方很多小国家都有关注世界艺术史的博物馆 , 譬如在奥地利可以看到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诸国的作品 。 更不用说一些西方大国 , 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 , 单是两河流域和亚洲的艺术一天都看不完 。 众所周知 , 艺术对国民的基础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笔者曾在《博物馆是储存人类文明基因的空间》主题演讲中谈道:人类文明 , 不单是本国文明 。 但中国的博物馆基本是储存本国文明基因的 , 而且大部分是帝王史与皇室艺术 , 这带来的问题是 , 这样国民容易只知道自己 , 却不容易更充分地了解别人 。 因此 , 文明的多样性感知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