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罗克在南京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 。 (资料图)申冉摄
编者按:侵华日军在1937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 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 84年过去了 , 历史真相不会被时间掩盖 , 人类对和平的信念与坚守就像穿越时空的火种 , 跨越地域 , 代代传承 。 不论身处世界何处 , 不论年龄几何 , 他们把传递和平火种的信念转为行动 , 将对坚守和平的祈盼化成守望 , 他们是穿越时空的和平守望者 。
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 题:歌剧《拉贝日记》德文译者:让人性的光辉化作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
采访人员 钟升
时至今日 , 德国人罗克仍不时回忆起歌剧《拉贝日记》的结尾曲 。 “那首歌歌颂着和平与幸福 , 告诉我们 , 南京大屠杀中不分国界的人性光辉 , 将能化作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 。 ”
2004年 , 正在美国求学的罗克被中文老师推荐了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 。 当时的罗克没有想到 , 自己有朝一日会和南京大屠杀联系得如此紧密 , 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之一 。
不久之后 , 罗克踏上了南京的土地 , 成了南京大学的一名留学生 , 在此期间 , 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白骨累累的万人坑令他震撼不已 。 但令罗克困惑的是 , “参观时 , 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麻木’的感觉 。 就像我在德国参观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时一样” 。
如今 , 当罗克回首这段经历时 , 他已经理解了这种情感的由来:“在德国 , 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很多经历过战争苦难的老一辈并不愿意提及过去发生的事 , 使得几代人之间在历史记忆的传承上存在割裂 。 我们年轻一代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 , 却无法很好地理解过去的战争创伤 。 而只有意识到这种创伤 , 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近那段历史 。 ”
在南京的留学生活转瞬而过 , 但在纪念馆的所见所感却始终萦绕于罗克的心头 , 令他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 。 在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时、在日本旅行时 , 罗克一直不忘抽空采访中日两国学生 , 了解他们对彼此国家的看法、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 , 并在海外传递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 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战争创伤 , 则成了他致力研究的方向 , 这段历史在他的心中也随之愈发明晰 。
2007年 , 闭馆扩建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 。 这一年的12月13日 , 再度来到南京的罗克参加了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的仪式 。 “当我放下鲜花的那一刻 , 一股哀伤袭向了我 。 ”此时的罗克已不再是一名南京大屠杀的“陌生人” , 曾经的“麻木”感也不复存在 。
继续在南京学习、工作的日子里 , 罗克成了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研究员 , 一边研究南京大屠杀 , 一边传播和平的理念 。
【拉贝日记|歌剧《拉贝日记》德文译者:让人性的光辉化作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2014年 , 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至国家层面 。 对此 , 罗克表示 , 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 , 能够让南京大屠杀的创伤为更多年轻人所知 , 将记忆传递下去 , 也能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南京大屠杀 。
本文图片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 (资料照片) 泱波 摄
2019年 , 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正式亮相并走出国门巡演 。 为方便国外观众理解歌剧的内容 , 当年4月 , 南京大学被委托在一个月内将歌剧《拉贝日记》翻译成德文版 , 罗克成了其中的一名译者 。
- 字迹#60年代启功的下乡日记曝光,字迹不咋地,但却非常耐看,倍感亲切
- 中国歌剧舞剧院&量大剧院目创排首度合作 舞剧《南苑秋风》今晚首演
- 阜城&冬奥日记|河北阜城:非遗剪纸里的冬奥情
- 英茶!新书架|一部60多万字“英茶行日记” 再现中英400年茶文化交流史
- 音乐会&“中国民族歌剧唱段荟萃音乐会”琴台上演 经典旋律唱醉江城
- 舞会#防疫形势严峻 维也纳歌剧院舞会Opera Ball取消
- 姚策&杜熊迎人设危机,春姨写策成长日记助宝贝回家,楷楷是许家人的痛
- 古籍|新锲重订补遗音释大字日记故事大成:历史人物故事汇编
- 陌生人|南都妙笔少年:我喜欢写诗、写日记 不放过点滴灵感
- 退想斋日记$山西“古籍医生”埋头20年:从“两眼一抹黑”到专研一件事